一些央企拿地兇猛引國資委內部警告。昨天(1月22日),據媒體報道,國資委在內部已明確要求,央企“一律不當地王”。
房地產價格暴漲的一個基本軌跡是:土地市場率先涌動——“地王”開始出現——房價上漲的市場預期開始形成——各種需求開始恐慌性入市——房價開始上漲——房價出現暴漲。
如果說“地王”攪局了調控、改變了市場預期、推高了房價的話,那么,就應該率先規范這些央企的拿地行為。財大氣粗、資金充裕是某些央企敢于兇猛拿地的實力所在。在目前金融生態不佳情況下,央企是銀行信貸資金、財政資金配置的寵兒。因此,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對一些央企頻繁拿地頗有微詞,甚至認為是他們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地王”。
國資委在關鍵時刻及時出手警告央企“一律不當地王”是完全必要和正確的。但是,內部警告只是第一步,還應該出臺更加嚴厲和有效的舉措。對不聽警告繼續瘋狂拿地、不計成本創造“地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主要負責人;對已經創造出的“地王”要嚴格監督其開發、效益情況,與其主要負責人業績嚴格掛鉤考核,造成嚴重虧損的,要追究其責任。此外,2010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的通知至今已將近三年,“退房令”不能不了了之,應該堅定不移執行下去,沒有退出房地產市場的,要勒令其堅決退出。
一些央企或大型房企兇猛拿地影響著業內及購房者對2013年房價上漲的預期,樓市調控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相關部門應考慮適時出臺更加嚴厲的調控新政,不能讓此前的調控成果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