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至8日,2013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今年全國能源系統將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其中,“大力開發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確保全年能源供需總體平穩”被提上了頭等工作。 自2005年以來,世界能源市場上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是美國頁巖氣革命。數據顯示,2005年時,美國頁巖氣年產量僅196立方米,而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已達到1378億立方米,若再加上致密砂巖氣和煤層甲烷氣,美國現在生產的非常規天然氣約占其天然氣總產量的一半左右,預計2030年前將達到65%。 隨著美國頁巖氣開采技術的快速進步、自身油氣產量的迅速提升,直接導致其能源重心逐漸從中東往西半球轉移,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迅速降低。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曾高達60.3%,隨后逐漸下降,至2010年已為49.3%,自1997年以來首次降到50%以下,2011年有望進一步降至44.9%。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未來10年美國將把石油進口量再削減1/3。美國官員透露,頁巖氣的大量利用已使得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出現暴跌,并且正在改變美國國內的能源消費結構。 與美國的能源自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卻節節攀高,其中中國2011年已達到56.5%。這與近年來高速增長所帶來的能源需求激增有關。另一項值得關注的數據則是,中國占世界能源消費量的份額由2000年的9.02%飆升至2010年的20.82%,未來還可能繼續上升。 美國在能源戰略上的絕佳表現讓中國羨慕不已。自2011年開始,一場頁巖氣熱潮開始席卷中國。2012年10月25日,國土部召開第二輪頁巖氣區塊招標,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概念正一步步落到現實。不過,冷靜地思考,中國版的頁巖氣革命可能很難復制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第一,“技術上可開采”與“經濟上可開采”不是一回事。中國的頁巖氣礦藏一般位于山區和偏遠的沙漠,都深埋地下,開采起來代價不菲。中國的開采費用每口井高達1600萬美元,而美國的只有幾百萬美元。而且,中國無法吸引到合適的開發商并刺激民營企業加快急需的創新。大型跨國公司雖然對投資感興趣,但很可能會抵制向中國企業轉讓關鍵的技術。使問題雪上加霜的是,頁巖氣開發存在法律空白(其中包括許可證、勘探和開采);對這方面的技術缺乏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天然氣價格低廉;對新入行者而言容易開采的氣田奇缺,所有這些都會妨礙投資。 第二,中國的環境也將對頁巖氣革命形成抑制。高壓水砂破裂法需要大量的水,中國的許多頁巖氣田都面臨嚴重缺水的問題,這使得產量很難提高。即使在不用太發愁水的地區,經驗不足或不負責的開采行為可能會對水資源造成新的污染。雖然中國目前在試采區只有62口頁巖氣井,但是中國政府在《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已認識到了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現在可以預期的一個局面是,美國的能源需求將回歸北美,而歐洲更多依賴俄羅斯、中亞和北非,未來圍繞石油的核心矛盾將逐漸轉向新興經濟體和OPEC之間,中國更是首當其沖。問題便隨之而來,在世界能源政治版圖發生劇烈變化之際,中國將該如何應對?筆者贊同這樣的觀點,這或許也是目前最現實的事情:第一,增強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讓中國企業走入中東,將人民幣打入中東,爭取成為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第二,發展適當金融工具,爭取世界能源市場的定價權;第三,加快推進和完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讓民營油企也加入到國家戰略儲備之中,通過“藏油于民”增強戰略儲備力量;第四,在增強中國在傳統能源市場上的勢力時,也要提高在可替代能源領域上的投入,特別借鑒美國頁巖氣革命的經驗,研究和跟蹤重大能源技術的變化趨勢,提升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新一輪能源革命提供技術儲備。 總而言之,隨著當前世界能源市場的深刻變化,中國應未雨綢繆,對可能的能源戰略調整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