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應當彰顯以人為本和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內涵,在農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轉移、富余土地向城市并入的過程中,力求實現轉移人口的就業方式、居住環境、公共服務與城市人口真正融合,并入土地的空間布局、功能分區、開發時序與城市土地真正銜接!白∮兴印笔切滦统擎偦仨氈泵娴膯栴},它既關系轉移人口的居住條件改善,又涉及并入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
作為解決住房問題的基本渠道,住房市場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機遇在于新型城鎮化帶來更高層次的住房需求,為住房市場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撐;挑戰在于既有市場在運行效率、目標定位、開發模式方面,與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尚存差距。住房市場的發展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亟需改革的勇氣與魄力,亟需創新的智慧與能力。
一、堅定不移地完善住房市場機制,提高市場配置住房資源的效率
上世紀90年代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確立的住房市場,顯著提升了住房生產、分配和消費水平,廣大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隨著城鎮化發展的提速,近年來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供求矛盾突出,既阻礙了一些“新移民”在城市的安居樂業,又增加了部分“原住民”合理改善住房條件的難度,這些新情況讓住房市場受到詬病。如何更有效率地解決新型城鎮化轉移人口的住房問題,防范房價高企對城鎮化的不利影響,必須堅持住房市場化基礎地位的同時,著力改革創新市場的運行機制,破除一切導致市場效率降低的壟斷性因素,充分激發市場的競爭活力,合理配置住房資源。為此,一是要形成多元化的住房用地供應主體,減少完全的賣方壟斷造成的效用損失,通過促進市場競爭確定最優的住房用地供應量和供應價格。二是要進一步降低單宗住房用地面積和項目規模,削弱開發企業單個住房項目的區位壟斷優勢,加大市場競爭力度以形成合理的住房價格。三是要適應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住房市場的規模特征,切實支持和引導中小型開發企業的發展,形成競爭有序、梯度合理的行業結構。
二、堅定不移地發展以住房消費為主的市場,致力于改善廣大群眾的居住條件
我國資源要素稟賦、社會發展階段共同決定了住房市場只能服務于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費。近年來住房領域的個別現象讓群眾不能滿意:一些人把住房作為投機投資工具,購買大量住房以攫取暴利;一些人把住房作為奢侈品,購買大面積豪宅以顯示地位身份。如果這種理念和行為盛行,不僅會加劇市場供求矛盾和價格波動,而且會制約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得到滿足,甚至會貽誤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從客觀規律來看,合理住房消費需求的釋放是一個持續平穩漸進的過程,以這種需求為主體的市場是一個長期健康發展的市場,它不僅能保障宏觀經濟的適度增長和新型城鎮化的順利推進,而且能促進社會和諧與民生改善,可以起到“一肩挑兩頭”的作用。為此,必須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方向不動搖,進一步完善信貸稅收等經濟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始終遏制各種不合理的住房需求;依靠規劃手段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使其成為市場供應的主體,從供求兩端保持住房價格的平穩勢頭。
三、堅定不移地推進住宅產業的轉型升級,構建符合生態文明大計的產業發展模式
住房的開發建設是全社會資源能源消費的重要領域之一。在“福利分房”時代,開發建設主要由單位和個人自行組織,鮮有考量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因素。隨著住房市場的建立與發展,由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開發企業負責統籌住房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全面提高了開發建設的專業水平,住房的節能環保性能也日益引起重視。盡管如此,目前住宅產業的發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與新型城鎮化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差距蘊藏著潛力,今后住宅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就在于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住房開發建設的全周期,準確把握住房產品的發展方向;就在于將綠色、循環、低碳和新能源的技術和產品系統性地應用于住房項目,產生“1+1>2”的整體生態效益。為此,要探索建立住房開發建設的生態文明考核評價體系,對考核評價優良的開發企業,要給予財稅、金融和土地方面的優惠政策,從而激勵企業開發建設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保的普通商品住房,引導產業向建設生態文明的方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