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降低流通費用的10項政策措施,以落實7月11日通過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當前中國流通等交易總費用較高,高壟斷租金、高行政成本和稅負,是流通成本較高的直接誘因。可見,國務院要求降低農產品生產流通水電價、規范和降低農產品市場收費、嚴格執行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開展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以及加強對公用事業延伸服務的收費監管等,無疑將降低流通領域的稅費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以保障元旦、春節假期物價的相對穩定。 在流通行業進行稅費整頓的確能降低流通成本,維穩兩節期間的物價,但每年節假日前的清理整頓,也應該逐步轉變為一種持續性的制度安排。同時,通過降低水電價和各種市場收費等手段降低流通費用,客觀上存在誰來埋單的困擾。向流通領域提供的水電價低于市場均衡價,其價差不會自動消失,總需有人埋單,其差價不論是被售電部門承擔,還是以相關企業利潤收窄或虧損為代價,最終都需政府以財政補貼形式埋單。顯然,無論何種方式平抑降價降費下的差價缺口,最終將只是支付形式和支付主體的變化,不可能有真正的免費午餐。 消費既是經濟增長的起點又是歸宿,而流通是連接制造與消費的動脈,經濟失衡增長、貨幣超發信用創造過快,最終都將通過以抬高交易成本,進而以結構性通脹方式加以釋放。高流通成本且久治不愈,恰是粗放式經濟增長、持續超發的基礎貨幣等必然附帶支付轉移結果。以公路為例,全球82%的收費公路在中國,公路車輛通行費超過人均GDP的2%居全球之冠,貸款公路建設擴張下公路建養資金年均缺口達2380億元等,要么抬高流通成本,要么導致資本品孳息低效甚至不良化率上升。 顯然,如此快速的交運網絡建設,盡管推高了GDP增長數字,但無疑也使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步入高速通道,即這些通過信用貨幣創造推動的高速公路等,再配置以較高的運營和護養成本等,最終將以高企的流通成本,不可避免推高中國經濟的運行成本,壓低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使中國面臨著資本和儲蓄耗損困惑。 鑒于此,也需要改變投資主導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結束過度寬松的貨幣信貸政策。當前國內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與流通領域的非市場性淤障較為突出有關,通過行政手段清除這些淤障有其必要性,但根本上緩解流通成本高企,還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走出倚重貨幣超發、信用創造的投資拉動模式,以使資本品投資增長與經濟可承載能力相協調,避免規劃式超前投資抬高經濟運行成本,耗損經濟潛在增長率。消費本身孕育著投資動能,倚重消費要優于單純為GDP增長而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