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國經濟周刊和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共同舉辦的“2012中國經濟論壇”上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0月,中國實體經濟20個行業的財務安全指數同比全部呈現下降趨勢,12個行業下降幅度超過10%,下降行業比例和降幅為近10年來最大。其中,房地產業下降35.32%,是20個行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降幅超過20%的行業還有:倉儲業、批發業、建筑業、多種經營業、公共事業行業等。 以上數據表明,實體經濟“空心化”對我國經濟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年來,市場萎縮,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造成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一些想賺快錢的企業主畏于發展實業,趨于投機。這種情況下,大量的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退出實業,進入投機行業,產業資本逐步轉化為了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更進一步轉化為了投機資本。這類轉變從短期來看為企業創造了豐厚的收益,但實則是給企業的實業根基帶來了嚴重沖擊。 在當前的形勢下,實體經濟必須在回歸中實現轉型升級,而實體經濟的回歸轉型須首先要增強信心。近年來,很多企業家認為支撐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他們感到實體經濟利潤空間在逐步縮小,從而缺乏堅守實業的信心。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在舊有紅利消失的同時,我國正在出現新的優勢和紅利,如技工群體正在發展壯大、科技水平正在提高。要知道,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此外,要調整產業結構和運營模式。實體經濟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模式創新力度,同時強化管理,練好內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經所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室主任陳耀所言,中國實體經濟的重塑核心,就在于不斷推動區域的產業升級。他建議,在區域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要突破單一的政府運作模式,適當引入具有豐富產業運營經驗的市場化機構。他認為,目前河北固安工業園區引入市場機構華夏幸福基業,由華夏幸福基業投資220億元的固安肽谷生物科學園即將全面啟動,就是一個積極探索。 同時,還要加強金融體制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創新,增強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服務能力,使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此外,還要深化政策研究,創新體制機制,營造創業氛圍,讓各種市場要素更多地向實體經濟集聚,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社會環境。 當前,企業轉型已加快步伐,政府引導也應跟上,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我們期待著更多企業走出困境,邁上新的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