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財政貨幣政策上的描述,一度讓市場頗為興奮。會議指出,明年依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而在具體表述上,“穩健的貨幣政策”被進一步細化為“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等四個方面。 這短短四句話,足以讓商業銀行看到明年的機遇和挑戰。因為除了人民幣匯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無實質影響之外,社會融資總規模、新增貸款和融資成本無不與國內商業銀行所處的經營環境息息相關。 首先是社會融資總規模。今年前11個月社會融資總規模為14.15萬億,比去年同期多2.6萬億。自今年7月份起,除人民幣貸款維持同比不變或減少之外,委托貸款、信托貸款、企業債券等其他融資渠道的規模一直見漲,而且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例一直維持在50%左右,個別月份則遠遠超出。 明年“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的基調,意味著這些融資渠道的發展空間將得以延續。特別是適用范圍極廣的信托貸款,一頭聯系實體經濟中的項目資源,另一頭直接聯系具體的投資人和各類理財產品,已經成為銀行體系外直接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銀行的空間何在?由于絕大部分的客戶資源仍然掌握在銀行手中,因此這些銀行體系外的資金流將很難完全脫離銀行存在,最近兩年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體現在銀行的收入結構上,各種以“咨詢費”和“管理費”進賬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空間仍然很大。而在企業債券上,如果未來發行規模持續攀升,商業銀行的承銷費用繼續攀升亦將是意料中的事情。 其次則是新增貸款。“保持貸款適度增加”的提法應為2009年以來所僅見,過往三年中國的新增貸款實際一直徘徊在“穩健偏緊”區間之內。雖然目前還無從判斷“適度增加”的尺度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明年的信貸增長將不會比今年少,這是信貸供給端的主基調。因此,繡球實際被拋向了需求端,明年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會來自哪些方面?商業銀行面對這些需求,在議價能力上將處于主動還是被動?這都是銀行家們需要不斷琢磨的事情。 主要的不確定因素,是今年推動的利率市場化是否還會進一步深化。因為這直接關系商業銀行的利差空間。不過,從今年以來商業銀行抓緊轉型的趨勢看,短期內息差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相對樂觀的判斷是,信貸供給的增加會對銀行利潤形成比較正面的影響。 最后則是融資成本。對于
“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可以有雙重思考:一是名義利率是不是會進一步下行,無論是通過降息還是改變信貸的供需環境;二是實際利率會不會進一步下行,這就與通脹水平有直接關系。如果是名義利率未來將趨于下行,這對銀行來說恐怕不是好事。因為如果降息,銀行的利差縮窄將變得更快;而供需環境趨于寬松,無疑也更會賦予企業很強的議價能力,整體來講對銀行并不有利。 但如果是實際利率趨于下行,則將對銀行形成利好。因為在基準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只要通脹水平開始反彈,企業負擔的實際利率就會減輕,這對推動新增投資是直接的刺激,進而造成信貸需求旺盛。相反的例子則出現在今年上半年,由于物價指數一路回落,企業所要負擔的實際利率其實在不斷上升,這也間接制約了今年二季度宏觀經濟的活躍程度。 目前市場對于明年整體物價水平穩中有升已經基本形成共識。這也意味著只要利率政策維持穩定,實體經濟面臨的實際融資成本一定會比今年低。輔以信貸供給上比今年更加寬松的尺度,實際融資成本的下行亦將更有保證。而唯一的挑戰,則是隨著通脹水平的回升,銀行如何穩定資金來源——因為隨著物價水平回升,居民實際儲蓄利率將再次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