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加強,體系結構日益健全,市場規模顯著擴大,市場功能趨于完善,服務國民經濟全局的能力大幅提升,為推動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機遇期,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就要切實把握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一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的需求。層次豐富、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可以為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促進其加快發展。目前,主板和中小企業板相對成熟,應積極穩妥地發展創業板市場,加快統一監管的場外市場建設步伐,穩步推進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進一步明晰各層次資本市場的功能選擇、市場定位、制度安排及各層次間的關系,通過場內市場、場外市場、柜臺交易、私募股權等市場架構設計,形成功能互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另外,在服務定位上,應重點考慮技術創新型企業、現代農業企業、小型微型企業的特征,作出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真正實現資本市場、實體經濟、投資者三方協調發展,切實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彈性和包容能力,使不同特點的創新型企業都能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以更好地實現生產力的轉化。 二是發揮資本市場集聚優勢,助力實體經濟不斷創新。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有效對接,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根本途徑。資本市場因其具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特點,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和途徑,具有推動高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優勢,能夠推動各類資源向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加速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我國資本市場支持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發行上市,在引導資金、人才等各類資源向新興產業聚集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仍顯不足,這些已上市公司大多是比較成熟的企業,大量真正初創的、新興業態的、新商業模式的企業,還沒有得到資本市場的服務,市場對科技創新的包容能力還有待提升。今后,資本市場參與各方應當把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促進新型產業發展作為長期任務,不斷深化科技金融合作,豐富科技資源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的方式和渠道,使資本市場成為全社會創新和創業更重要的推動力量。 三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近些年,我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在社會、資源和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使經濟發展建立在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已迫在眉睫。并購重組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制度安排,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市場這一平臺,通過并購重組進行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正在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市場化程度全面提高,特別是立足于上市公司長遠發展的產業整合、整體上市類并購重組大幅增長,在整合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引導產業在不同地區之間有序轉移等方面作用明顯,助力我國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就上市公司個體而言,有助于提高獨立性,解決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問題,提高規范運作水平,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雖然并購重組可能并不增加整個產業的規模和體量,但卻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行業內龍頭企業,有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并最終優化產業結構,帶動整體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品的升級換代。 四是規范與拓展融資渠道,不斷增強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我國的儲蓄率偏高、儲蓄投資結構嚴重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導致銀行體系集中承擔了大部分的市場風險。當前普遍存在的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金融不規范、非法集資等問題,都與資本市場不發達有關。因此,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逐步改善融資結構,運用好資本市場分散風險的功能,可以顯著增強我國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具體來講,擴展融資渠道,發展股本融資、債券融資、產業基金等方式推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融資方式的多樣化,有助于引導民間資本進入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領域。其中,發展股本融資和產業基金可以強化對經濟主體的約束機制,也有利于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為社會上的閑散資金開辟新的投資渠道。債券融資雖然目前規模尚小,但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有助于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未來發展空間廣闊。資本市場對于引導社會儲蓄轉化為長期投資、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繁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服務中小企業、“三農”、文化創意、基礎設施甚至環保等方面也大有可為。下一步應通過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動員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各類資源能夠合理順暢地流入急需金融支持的領域,以夯實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