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火了。一度揣測,最近股市的亢奮與此也不無關系。因為擅炒概念的人,從城鎮化中看到了另外三個字:4萬億。 不同的人從《紅樓夢》中看到不同的隱喻,不同的人也從城鎮化中看到不同的潛臺詞,有的看到戶籍改革的希望,有的看到造城運動的狂歡。高興的人中應該有開發商,在他們看來,城鎮化相當于是為高房價背書。這恐怕是對城鎮化最故意的歪曲了。 樓市調控和新城鎮化建設,并不是后者否定前者,而是前者為后者鋪路。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此前在出席省部級領導干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學員座談會上指出的那樣,近幾年,政府大力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50%是棚戶區改造,并采取措施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這既可惠民生、促發展,也是為了防止抬高城鎮化門檻,還有利于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無論是那些已經發達了的國家,還是像中國這樣發展中的國家,城鎮化都是繞不過去的發展路徑。無論是作為原因還是結果,城鎮化率上去了,也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發展了,具體的發達程度就看這個比率有多高。我們將來要建設怎樣的城鎮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表達得很清楚: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 所謂提高城鎮化質量,是這個城鎮必須要有人氣,而不能只是空城。把農民從耕地上驅走,卻沒有留下可以使他們獲得收入的產業,只是一味蓋房子,這樣的城鎮化其實是偽城鎮化。 不斷高企的房價成本,擠壓著其他產業的生存空間。對于它們而言,高房租高房價在其經營成本中越發不可承受,導致了它們的逃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產業集聚和產業基礎,新的城鎮難以吸引人口,也就難以憑借自身的造血功能立足。高房價過多地吸附著經營者的資本和生活者的財富,阻礙著城鎮化。 房價看漲,乃是城鎮化的遠景,而非城鎮化的門檻,在高房價的起點上進一步推進城鎮化,未老先衰的結局或許早已注定。歸根結底,我們想要的,不是土地的城鎮化,而是人的城鎮化。 在過去那個為房地產而房地產的城鎮化1.0中,樓市調控與城鎮化看似是不兼容的,但在2.0版本的城鎮化建設中,樓市調控和城鎮化卻能夠做到并行不悖,讓新城鎮化建設更多聚焦在體制改革上,在政策上獲得松綁,在制度上釋放紅利,從而獲得能夠吸引人氣和人才的各種資源,而這資源一直以來都是高度集中在一線城市中。那些將城鎮化曲解為圈地和房地產的官員,才不愿意在樓市調控的背景下來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