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流傳著一份調查:說的是某種“隱性福利”——住房公積金。有記者調查發現,公積金的繳存數額,最高與最低之間的比例超過了30倍。在網上流傳的調查表中,銀行被認為是最牛的公司,因為他們的公積金最高達到了9000元。(中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 隱性福利最高9000元?!筆者認為,如果只拿“最高”與“最低”相比,這種比較的方法可能不太科學。難免讓人們內心固有的“差距焦慮”被放大和蔓延。 目前各階層的收入差距較大,是不爭的事實?s小收入分配差距,保障社會公平正是當務之急。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消解“隱性福利”所帶來的“差距焦慮感”,這除了需要社會各界同心合力,還須向制度求解。 在房價趨高的大背景下,“公積金”成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避免生活質量大幅縮水的一道“民生墻”。唯有逐步提高公積金繳存比例,特別是解決貸款額度偏低的問題,以此應對每月的房貸,才不至于杯水車薪。 《勞動合同法》雖有“實行同工同酬”之規定,但“同工不同酬”現象依然頑固,成為我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道路上的“暗堡”。唯有嚴格執行“同工同酬”法律規定,迅速醞釀出臺新工資條例,強化勞動監察執法,全面鋪開派遣用工規范化管理,并減少“臨時工”勞動模式,真正建立一套公平勞動關系,才能炸開“暗堡”,通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開闊地”。 “隱性福利”惹爭議,根在制度,重在監管。一些單位和行業以福利之名巧充工資之實,以補助形式掩蓋灰色收入,貌似工資很“骨感”,其實“肉在殼里”。要從根本上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建立公開透明的收入信息制度,堅決取締非法收入、掃清灰色地帶,讓勞動者收入與其創造的價值能恰如其分。 當然,規范“隱性福利”,消解“差距焦慮”,非一日之功,“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才是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