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新增長的引擎。受此影響,最近京滬廣等地再現恐慌性購房潮,地產股的表現也非常搶眼。12月18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的有53個,同日央行公布的四季度問卷調查顯示,29%的居民預期房價上漲,同比上漲10個百分點,比年初高11.3個百分點。 把新型城鎮化詮釋為房市主導的投資,確實是目前市場的邏輯。如目前房市銷售回暖、新開工和投資回升,給市場以新型城鎮化繞不開房市撬動。不論是1998年的房改還是2008~2009年的房市優惠,都成為了推動經濟走出低谷的主要動力。市場傾向于認為,要有效消化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問題,新型城鎮化很容易異化為另外一個4萬億。 而且,市場認為,盡管新型城鎮化強調保障房的作用,但在地方政府負債高企,社保支出缺口日漸突出,財政收入增速不穩等下,社會保障房建設會面臨財政資源不足的牽制,而難以加快建設進度。使得市場理解新型城鎮化的方式還是舊方式。進而判斷城鎮化會導致地方政府變相弱化樓市調控——盡管中央政府反復強調樓市調控不動搖。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則被市場普遍理解為房市新增需求的擴展,加劇多地居民的恐慌性購房現象。 當然,這是一種市場認知幻覺。會議提出的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并加強樓市調控等,并明確提出今后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等,既賦予城鎮化全新內涵,又把城鎮化權作是促進內需的戰略支撐點。如契合產業發展脈搏、生態宜居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理念的新型城鎮化,旨在遏制拔苗助長式人或土地的城鎮化率,為城鎮化注入合乎市場規則的內涵。是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新型城鎮化定格為促進內需戰略支撐點的緣由之一。 當然,目前決策層對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描述,尚處于探索和論證階段,市場甚至地方政府不足以借此有效厘清新舊城鎮化的區別,如新型城鎮化與房地產的關系,顯然是剪不斷、理還亂之格局。 同樣,把人的城鎮化詮釋為新型城鎮化之核心,也是一種認知誤區。如人的城鎮化需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基礎,而在地方政府負債高企,社保越發面臨支出性貧困,城市教育醫療資源不足等下,地方財力很難接納大規模農民市民化。 而發展房地產等可增加土地出讓收益,至少目前對地方政府是凈收益,相對于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地方政府的增支壓力,把新型城鎮化詮釋為地方金融更符合地方利益,當前地方政府借市場對城鎮化的發酵,加快推進土地上是,無疑也是希望在這種容易產生紊亂的新型城鎮化解讀中,獲取機會收益。 市場對新型城鎮化的誤解,透射出各界對未來經濟轉型的困惑,也透射出經濟轉型的知易行難。實際上,新型城鎮化的“新”反映在,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壟斷行業市場化改革等的系統協調,這種系統協調的源動力則是制度變革釋放的改革紅利。如新型城鎮化首先需理順城鄉經濟秩序,實現城鄉經濟的有效對接。如強化政府對經濟的服務功能轉型,打破城鎮經濟體系中的壟斷布局,釋放城鎮經濟內生增長潛力,拓寬私人部門投資渠道,增加城鎮就業容量,為農民提供安身立命的舞臺。其次,新型城鎮化亟需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漸消除戶籍背后扭曲的福利不平等問題,以強化城鄉經濟的協調性,鼓勵農地集中化經營,使農民的市民化真正成為聚斂內需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