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現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就電商和傳統商鋪的辯論惹人關注。王健林說:“電商再厲害,但像洗澡、捏腳、掏耳朵這些業務,電商是取代不了的。我跟馬云先生賭一把:2020年,也就是10年后,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占50%,我給他一個億,如果沒到他還我一個億。” 電商對傳統零售業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就在不久前,阿里巴巴宣布旗下的淘寶和天貓今年前11個月銷售額突破1萬億元。如果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沒什么概念的話,那么看看這個比照:去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萬億的省份有廣東、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淘寶網和天貓超過1萬億元的銷售額可以緊跟其后排在第五。 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消費增量的重心開始逐漸從一線城市轉移到三四線城市。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中,消費增速達到60%以上,遠遠高于作為傳統消費主力的一、二線城市不足40%的消費增速。這正是電商迅速發展的基礎。在這些三四線城市,缺少條件較好、品牌較全的大商場,如果都在線下購物,那么得花費極大的時間與交通成本,而線上的消費品一應俱全,只要能夠通過一些常識來甄別出可靠的賣家,那么可以說是物美價廉。 而對于做生意的人來說,在商場或是臨街開設一個實體店鋪,相比于開一個網店,成本是非常大的,這既包括稅收成本,也包括人力、店租等成本。現在,除了鞋帽、衣服等,就連老百姓日常吃的面條、現做的點心,都已經有了網上快遞。這種網店極大的滿足了城市人足不出戶又或是吃到異地特產的需求。 馬云認為,電商是實實在在的新經濟,是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傳統實體經濟完美融合的一種新經濟模式,它能有效整合當下的現有資源,切實降低企業發展的成本,提升小企業的競爭實力,極大地提高社會整體效率。馬云主要指的是產品銷售。而王健林所指的是產品零售以及服務業。 王健林的擔心是正常的。傳統的店鋪和商場,依靠人流量來帶動人氣,商場除了各種品牌專賣店,還有餐館、影院、健身等其他服務業,他們互相帶動使得商場的人氣不斷旺起來。如今,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對傳統的店鋪經營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如果一個商場,買東西的人不多,那么可能商場里的飯館也不會太旺。久而久之,一些新開的商場可能就做不起來。 傳統零售企業正在不斷介入電子商務,比如蘇寧易購,國美近日也宣布整合旗下電商企業,而傳統的沃爾也控股了一號店。他們作為零售商可以通過內部整合良性發展,但對于很多傳統的店鋪來說,電子商務的沖擊是停不下來的。不過,就整個社會的服務業以及就業來說,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必定會打開一扇窗。電商的發展也帶來了物流、快遞等行業的發展,也可拉動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