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和工業化進入中后期階段,我國重化工業化趨勢明顯。但近年來,在外需萎縮與內需收縮相互交織的大環境下,我國重化工業產能過剩的壓力日益凸顯,鋼鐵、汽車、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企業利潤大幅下滑。我們對A股上市公司中的816家重化工業企業的財務數據分析表明,從資產負債率、利潤率、現金流等指標來看,我國重化工業企業的財務風險正在加大。由于未來一段時間,重化行業將面臨較大的去產能化的壓力,因此,要對重化工業企業的財務風險提高警惕,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重化工業企業可能出現的破產潮,防止出現所謂“工業廢墟”的現象。
近期,一些大型重化工業企業相繼曝出利潤大幅下降或巨額虧損問題。納入我們分析的816家上市的重化工業企業的近期財務數據也表明,大部分公司經營現金流大幅下降,應收賬款急劇上升,而且利潤率快速下降。我們認為,由于自1999年開始的我國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周期已經進入波谷,而且未來一段時間世界經濟呈現高度不確定性,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我國重化工業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問題不容忽視,需各方面高度重視,及早采取全面、迅速的防控措施。
我們選取了鋼鐵、汽車、建材等七類行業816家重化工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對其2012年中報進行了分析。數據表明,作為重化工業企業中經營相對比較優秀、融資相對比較便利的上市公司,其財務狀況也出現了明顯惡化:
一是資產負債率過高,且上升趨勢明顯。2012年6月,816家上市公司整體的資產負債率為55.75%,較2011年年底上升了0.69個百分點;2012年6月,重化工業上市公司負債總額為4.33萬億元,同比增長16.56%。鋼鐵、有色、機械、建材行業上市公司2012年6月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4.60%、57.82%、55.18%和56.41%。
二是經營績效滑坡,利潤率下降過快。2012年上半年,重化工業816家上市公司共創造營業收入4.29萬億元,同比增長6.43%。然而,利潤率比去年同期的7.71%下降了1.5個百分點,僅為5.21%。鋼鐵行業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全行業整體虧損狀態,2012年上半年虧損幅度進一步加大,虧損額達到44.1億元。有色、化工、煤炭行業利潤率同比均明顯下降,降幅均超過50%。
三是現金流大幅減少,償債能力大幅下降。816家重化工業上市公司現金流凈額總量為1557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10.03%,償債能力系數(現金流凈額/總負債,下同)由0.043下降到了0.034。自2005年以來,各個行業償債能力均不斷減弱,尤其在近兩年各行業的整體償債能力系數都逼近歷史最低點。其中下降最快的是鋼鐵行業,從2003年的0.358下降到2011年的0.0872;機械行業在最近一年半內現金流凈額一直為負值,2012年上半年全行業現金流凈額為負181億元。
四是虧損額上升,虧損面明顯擴大。2012年上半年,816家重化工行業上市公司虧損總數達到16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1家,其中鋼鐵、化工、機械、建材虧損面擴大較為明顯,虧損公司總數均擴大一倍左右,虧損總額達到297.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8倍。鋼鐵、機械、化工、汽車、有色五個行業虧損金額均擴大了四倍以上。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新一輪高速增長,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而展開的,工業增長明顯轉向以重工業為主導的格局,鋼鐵、氧化鋁等產業飛速膨脹。而這些重化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得益于低廉的資金、能源和環境成本。同時,一些大型企業在重工業及化工業領域通過高負債大幅擴張,并享受到了行業快速發展與周期繁榮的紅利。但從近兩年輕重工業增速對比來看,這一波重化工業紅利的周期正走向波谷,高速發展階段已經終結。
導致目前重化工業企業財務風險加大的原因,是與重化工業高速發展階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息息相關的:
一是重化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擴張過快,投資效率整體下降。從投資占比看,2003年以來,重工業投資在全部工業投資中占比呈現絕對優勢,始終保持在80%以上,2011年高達80.2%;從增加值占比來看,重化工業所占的比重從2000年的59.9%躍升至2010年的71.4%。工業增長投資驅動的特征十分明顯。
重化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擴張過快的最直接后果是輕重工業結構的失衡,以及工業投資效率的大幅降低。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來看,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從1997年的2—3倍上升到了2010年、2011年的5—6倍,這意味著今天同樣的產出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需要多一倍多的投資。2011年每1億元的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僅提高了0.216億元。無論是從投資規模看,還是從投資效率來看,“過度投資”的驅動模式已經難以持續。
二是重化工業企業投資過度依賴負債,財務成本急速攀升。在利潤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必須依靠外部融資來支撐高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從而導致上市公司負債杠桿變大,債務風險增加。2012年上半年重化工業816家上市公司營業成本總計4.10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6%。其中,財務成本為51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5.35%。從行業來看,增長最快的是煤炭和機械行業,財務費用分別同比增長111.35%和93.77%。
三是產能過剩嚴重,集中度過低,重化工業企業缺乏定價能力。產能過剩是一些重化行業身陷困境的“癥結”所在。目前,不僅鋼鐵、有色、水泥、船舶等行業陷入產能嚴重過剩的困難局面,汽車、光伏、風電等行業也面臨產能相對于需求擴張過快的巨大挑戰。例如鋼鐵行業2012年產能可能突破10億噸,而據估算,今年全年粗鋼產量約7.2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0%。產能過剩加上行業集中度過低,必然帶來產品價格走低,進而降低企業盈利能力,增大債務到期償還風險。
四是過度依賴低成本要素投入,在要素成本攀升的情況下競爭力日益降低。這些年我國重化工業的快速增長,是一種非常依賴低成本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增長方式,導致了對低成本要素投入的過度依賴。但其競爭力低下的弊端也在要素成本上升的大環境下暴露無遺。由于我國對外原材料依存度過高,在關鍵能源和原材料上沒有定價權,鋼材、化工、建材等產品不斷受到國際壟斷巨頭的利潤攫取,產品價格往往出現“產品價格下降比原料價格下降得快,產品價格上升比原材料價格上升得慢”的情況。
當前在船舶、鋼鐵、光伏等行業,已經出現不少民營企業由于深陷財務困境而紛紛倒閉的情況。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市場需求難以大幅回升的情況下,由于要素市場扭曲的消除,工業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重化行業將面臨較大的去產能化的壓力,一些大型企業高負債投資累積的債務風險不容忽視,也很有可能陷入資產負債表危機,導致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和金融系統風險積累。從工業大國重化工業化的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前蘇聯、德國等國家都在重化工業高速發展階段過后,一批重化工業基地從繁榮走向衰落,大量工廠倒閉,出現了大量所謂“工業廢墟”的現象。因此,我們應對這一問題保持高度警惕,并及早采取措施防控我國重化工業財務問題惡化,避免由此引起重化工業工廠大量倒閉的危機。
首先,應運用分類處理、分類化解的方法,按照市場化機制、商業性原則來處理重化工業企業的財務風險問題。對債務問題過重、產品競爭力不強的虧損企業,建立完善的企業退出機制,鼓勵申請破產;對于產品競爭力一般、財務負擔重的企業,鼓勵通過兼并重組,從而提高產業集中度;對于產品市場前景好、由于資本金不足引起財務風險問題的企業,可以適當放寬企業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弱化對銀行貸款的依賴,鼓勵金融產品創新,形成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相適應的金融供給結構。
其次,為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可以通過政策扶持措施加快我國重化工業
“走出去”的步伐,利用產能輸出來帶動我國技術和設備出口,最終建立母國與投資國之間的垂直分工體系。同時,通過大規模地進行海外投資帶動我國本土逐漸轉向生產附加值更高的工業品,從而推動我國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此外,為改變我國工業投資中以上項目、鋪攤子為特征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在傳統行業尤其是重化行業必須堅持工業固定資產重置投資優先的原則,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集約式發展步伐。同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標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重化工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進步,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創新來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我國重化工業整體的國際定價能力。
更根本的是,要從源頭上入手改變地方政府、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的現狀;推進稅收制度的改革,消除地方政府直接上項目、搞投資的基礎動因;積極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弱化地方政府動用資源上投資項目的能力,形成合理的工業投資激勵機制,構建一個有效的工業投資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