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1月1日起,南京將取消公費醫療制度。12月8日南京宣布取消這項福利時,未在公務員系統中引發任何波瀾。南京市委辦公廳副主任閆文獻在會上表示,這是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場“自我革命”。不過,對在寧的部署機構、省級機關以及省級管理的事業單位,本次改革并未涉及。據悉,特別是“副廳級”以上,由于其干部管理權限在省級,目前仍在執行公費醫療制度!埃12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在醫保平權的趨勢下,公費醫療制度向職工醫療保險的過渡,無疑尤為引人關注。于此,南京的抉擇和經驗,理當獲得公眾認可。因為眾所周知,整體性、向好的變革,離不開每一個切實的參與者。但在樂見“進步”的同時,人們其實又期待著,所謂的“變革”能來得快些、徹底些……當然,類似愿望不是每次都能完滿,至少“南京取消公費醫療,“副廳級以上除外”的網站標題,清晰地表達了輿論傳播者的些許失望。 只因有太多負面的記憶,公眾對改革“點到即止”早已無比敏感。所以,南京的此輪醫療改革中,“副廳級以上除外”的限制語,難免引發眾人消極聯想。然而,此事的真相,或許無關“特權”而只是一個“分隔管理”的問題:副廳級以上干部,管理權限在省級,南京市一級無權限將之列入改革范疇。事實上,“江蘇省直機關,納入職工醫療體系的準備工作已在進行”,不難窺見,“副廳級以上”取消公費醫療只是時間問題。 “南京取消公費醫療,‘副廳級以上除外”,終究只算個似是而非的誤會。至于“誤解”的肇因,表面看來可歸因于,一些讀者的輕率與不明就里;而深層來說,則關乎民間與官方對“改革”的不同預期:民眾期盼“醫保平權”能一步就位,而職能部門則堅持“逐步推進”的路線……圍繞醫療改革,官方的效率與民眾的耐心,一直在相互試探、角力。前者久拖不決,后者難免極不耐煩,繼而各種“誤解”由此而生。 “副廳級以上除外”一類的誤判,竟能占據相當份額的意見市場,也在于民眾對“公費醫療改革”缺乏系統認知。職能機構,并不曾給出整體性的路線圖與時間表,而只是零星、分散、自顧自地推進動作,民眾則難以對相關進程做出精準判斷。而本質上,公務員醫療制度調整,不僅是公職體系的內部事務,更是一項牽涉萬端的公共事業——民眾絕不該只充當“既成事實”的信息接收者,更有權事先、全方位被告知“構想”。 職能部門若不充分告知,也就難怪民眾會發生誤解了。特別在江蘇所有地級市都取消公費醫療的情勢下,相關部門更有義務說明,“省直機關”何時跟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