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根據庫茲涅茨倒U型國民收入分配理論,認定我國當下的貧富兩極分化現象,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暫時出現的正常現象,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會逐漸縮小。筆者認為,庫茲涅茨倒U型國民收入分配理論在實踐中面臨著諸多條件的約束,如果一些市場主體是依靠非法經營手段富起來的,那這種國民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現象,不可能隨經濟發展而消除。因為其改變的只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結構,卻沒有產生絲毫增量價值。再說,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非法經營本身也違背了庫茲涅茨倒U型國民收入分配理論所需要假設的條件。 歸納起來,庫茲涅茨倒U型國民收入分配理論所需要的假設條件,大致有這么幾條:只有工業化初期居民在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占有上出現較大程度的不平等,才會出現工業化初期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在工業化發展階段,要使居民之間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就要求國家一方面通過加強教育投入,提高居民基本素質,以進一步提高居民未來獲取更多收入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累進稅制的設計,平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要使經濟發展過程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就必須使經濟發展進入新興工業化階段,使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得到大幅提升。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只有市場主體守法經營,實現價值增值,才能通過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調節,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該理論假設,只有在一國農業人口相對較小的背景下,才有可能通過農業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通過工業化,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如果農村人口數量龐大,那么,農業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該理論假設在發達工業化國家得到驗證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發達國家通過全球分工攫取了大量發展中國家財富,既通過增加發達國家內部居民補貼的方式,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又通過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廉價消費品,保證了居民的消費質量。因此,未來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發展后期階段,能否縮小居民之間收入差距,關鍵在于能否復制發達工業國經濟發展所獲得的內外部環境。 因此,筆者認為,要實現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共同富裕”目標,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鼓勵“合法致富”;另一方面需要嚴厲打擊經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使各市場主體通過合法的途徑獲取增量價值,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總體來看,首先該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初始形態生產要素參與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相對合理性。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初始形態生產要素定價的合理性與否,主要在于其是否體現了勞動要素的定價規則、資金要素的定價規則、自然資源要素的定價和分配規則、技術要素定價規則、管理要素定價規則。 以工資作為表現形式的勞動力定價規則,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工資數量滿足勞動力的生產成本補償需求,勞動力培育子女的費用(含子女教育)。勞動力培養子女的費用主要包括勞動力子女的生存和教育費用。勞動力生產成本補償主要包括勞動力自身生存及前期勞動力補償(贍養父母)兩個方面。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價格一方面包括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則取決于資金的投資收益,兩者共同決定了市場對于資金的供求均衡價格。當前我國對資金的計劃定價,既影響了經濟運行效率,也形成了事實上的收入分配的不公。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金市場化定價,就必須通過金融機構經營進一步市場化以及實現資金自由流動的方式,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利率定價機制。 在現代工業化社會,自然資源由于稀缺而出現的稀缺性溢價,并不能全部歸自然資源開采者所有,必須通過自然資源稅的形式,由國家來再分配。我國當前資源稅調節資源開采者極差收入的效果證明,由于設計缺陷,資源稅并沒有取得應有的調控效果。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在企業經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對于管理這個生產要素的定價,不能像行政事業單位那樣,實行管理級別工資制度,片面地拉大管理者與企業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就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而言,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管理對于企業生產經營雖然重要,但并不是處于主導地位。一般而言,在資源消耗型企業中資源要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術密集型企業中,技術要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勞動要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資金密集型企業中,資金要素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筆者認為,管理參與企業生產的定價標準,應根據管理這個要素的培養費用和貢獻程度科學定價,以管理人員的培養成本作為管理要素定價的基礎,依據管理人員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貢獻程度,按比例提成,是對管理要素在企業生產中所作的貢獻的恰當回報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