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醫保報銷能否實現?子女隨父母的異地教育問題該如何更好地解決?就業難該如何破解?這些關乎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都涉及財力保障問題。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不斷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但也要看到,當前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存在財政保障力度需繼續加大、財稅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例如,在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過程中,生態脆弱區主要集中在欠發達地區,但這些地方的財政又大多仍是“吃飯財政”。又如,即使在發達省份內部也存在基層財力不均衡問題,等等。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應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為未來的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建立與經濟發展和政府財力增長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機制,切實提高各級財政特別是縣級財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進一步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優先安排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按照地區人口等因素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二是實施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財稅政策。建立健全主體功能區利益補償機制,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格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禁止開發與限制開發區域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和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完善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健全科學規范、注重績效的預算管理制度,是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重要內容。要進一步增強財政預算的完整性、透明度和有效性。完善預算公開制度,健全公開機制,健全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將績效觀念和績效要求貫穿于財政管理的各個方面,逐步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