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2年,對于中國經濟來說,這是不確定性最大的一年。 年初許多人普遍對經濟有樂觀預期,而當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8月以49.2%跌破50%“榮枯線”時,很多人滋生了極為悲觀的情緒,當10月經濟數據漸漸好轉、基本上探明底部之后,這種對經濟的悲觀情緒又糾結在了能否就此逆轉復蘇所抱有的強烈懷疑上:中國經濟雖然探明了底部,暫時擺脫了下滑趨勢,這不是經濟本身完成了周期性調整,而主要是宏觀政策出手干預的投資效應,困擾經濟發展的一些實質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隱患還有釋放的可能。假如持續增長動力不能快速培育成長,經濟運行或將陷入“L”形態,并且匍匐在底部長時間蓄積能量,這對經濟信心的消磨將是致命的。 資本市場作為經濟的晴雨表,首當其沖受到了全面質疑。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微觀上市企業,懷疑其今年的盈利能力,預期利潤率將大幅下降,由此公司估值不斷走低,對應股價一跌再跌,市盈率都降到5至10倍的超低水平,還是無法消除這種懷疑。還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宏觀股市制度,質疑制度的先天缺陷,股市不僅把腰彎了下來,而且把頭也低了下來,要是再不下決心動大手術,后市無法設想。 確實,中國經濟已經長期超負荷運轉,如果比作一架“發動機”,幾十年按照同一種模式運轉,局部的老化磨損程度很嚴重,已經開始影響到了整體輸出功率。既需要轉變這架經濟發動機的發展模式,開發未磨損部件的機械性能,更亟待經過經濟轉型為標志的結構性修復,還需要經過一定方式散熱冷卻的休養生息,還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自我修復,才能有希望恢復強勁的澎湃動力。在一顆全新“奔騰的芯”尚沒有置入經濟的時候,強制要求其帶傷運轉繼續輸出動力確實有難度。 筆者以為,看待眼下的中國經濟,過度悲觀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放長眼光,放大角度,從全球經濟的大環境下來剖析中國經濟現狀,既要看到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也要在問題中看到解決之道,要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這才是應有的樂觀和積極態度。中國經濟確有轉型中的一系列大問題,特別是有持久增長動力培育成熟的問題,但中國經濟也存在最大的解決之道,這就是傳統鄉村的城鎮化,用促使13億人口中接近10億人口走向城鎮化道路的方式,來解決經濟下滑和不景氣的所有問題。 早在2006年中央政府就開始推行新農村建設,致力于農業的活力再造。到六年后的今天,獲得休養生息的農業,其發展的勢頭不僅很穩健,還培育了較強的可持續性,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多予少取的新農村建設所取得成效,積累并奠定了支持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農民渴望提升生活水平,需要改善生存方式,城鎮化發展的夙愿訴求強烈,這才是中國經濟擺脫困境,阻止增長速度下滑的關鍵,也是中國民眾共同富裕,避免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途徑。難怪在上月28日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李克強副總理一再指出,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筆者以為,對經濟的樂觀和積極態度,還在于改革經濟弊端,釋放經濟的持久動力源泉,把改革當成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紅利”。這也是此前在全國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副總理上月21日講話的核心,在新的起點上要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既要搞好頂層設計,又要尊重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群眾過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開放。 中國的人口紅利總是伴隨改革的進程,是改革激發了人口紅利的經濟效應。如果利益格局被固化了,經濟發展就會缺乏活力;如果階層流動被阻隔了,社會進化就可能倒退。歸根結底,改革既是割除經濟弊端,又是推動經濟新生,所以,不觸動利益調整的改革,不能叫做真改革;不惠及民生的改革,也是不徹底的改革。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非得拿出勇氣觸動既得利益,通過利益格局的調整,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創造活力不可。 下一步,如果市場化真能成為改革首要選項,那么由市場配置的最基礎資源,當然只能是作為市場的“潤滑劑”的資金,和實體經濟“血液”的資源了。考慮到礦山和原油這些資源改革,有其時間周期和實現改革的較大難度,尚屬于存量利益的優化范疇,要是選擇利益增量上做文章,重點就會放在利益預期的調整上,這也就意味著對金融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將有可能真正成為聚焦的共同靶心,成為未來產生“改革紅利”的厚望之地。 由此,隨著中國深化改革進程的漸次遞進,制度紅利帶來的經濟活力就會拓展出新的增長空間。特別是,如果產生由制度性突破所導致的變革,必將凝聚起國民的創造活力和創富激情,讓所有人能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應得利益,實現經濟發展與國民收入的同步增長和翻番。這樣,從全局和長遠上來看,改革的受益面將得以擴大,惠及農村和農民的層面,這將會釋放出難以估量的活力,中國經濟新的驅動力將由此形成。 恰好,由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報50.6%,較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自8月出現49.2%的報警信號以來,已連續三個月持續攀升,從10月起重返“榮枯線”之上,并保持了緩慢爬升的復蘇格局,顯示經濟呈現趨穩向好的基本態勢。筆者以為,這將有力地支撐中國宏觀經濟從底部上行,并逐漸脫離底部運行的趨勢。這也將是資本市場從悲觀走向樂觀的現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