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800家企業在證監會排隊等待上市申請的審批”,這已是一條有近一個月時間的市場舊文。也就是說,新股實際已停發了一段時間,而大盤下跌的勢頭終究沒有被擋住,上周滬指更是跌破2000點,低點不停被刷新。然而,市場中仍然把新股發行當作指數下跌的主要元兇,筆者認為,從以下五點看,這種說法顯然缺乏充分的依據。
第一,融資是股票市場存在的基本職能之一。股市為非資本貨幣向生產資本的轉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對促進企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停止新股發行,也就給這個轉化人為的制造了障礙,既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也阻礙了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
第二,曾經的“6停6啟”表明,暫停新股發行不能在本質上改善市場環境,也無法扭轉市場運行規律。新股發行曾在1994年7月21日-12月7日、1995年1月19日-6月9日、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2004年8月26日-2005年1月23日、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和2008年9月16日-2009年6月29日,歷經6次暫停與重啟。
1994年的暫停作為當時非常著名的“三大救市”政策之一,上證指數在一個半月內從325點飆升至1052點,但隨后半年又跌回500多點。
1995年,一年中兩次暫停發行,第一次股指始終在盤整下跌,即便在5月18日受到“暫停國債期貨交易”消息的刺激跳空飆漲三天后,其后時間段依舊回落。當年第二次暫停發行的時段內,股指更從790多點跌至512點。2004年的新股發行暫停取得短暫反彈后,同樣持續跌勢并跌至更低。
最近的2005年和2008年這兩次,更是誕生了滬指998.22點和1664.93點兩個至今時時被提起的歷史低點。可見,暫停新股發行并不能夠給市場帶來反轉,對市場環境和制度規則并沒有太大改善。
第三,目前中小板與主板估值比仍處高位,市場需要通過發行更多新股,拉低新股發行價來稀釋估值調整風險。雖然,目前市場估值水平不論是主板還是中小板的絕對值都處于歷史低位,但仔細比較相對值卻發現,中小板與主板估值比不但不低,反而處于高位水平。2007年底,當大盤處于處于高位震蕩時,市場平均市盈率整體偏高,中小板的是68.04倍,上證A股和深證A股的是47.54倍和57.73倍,但估值比并不算高,分別為1.43和1.18。而根據滬深交易所公告,上周五,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21.76倍,上證A股和深證A股分別為10.71倍,15.42倍。雖然估值絕對數值不高,但估值比卻高達2.03和1.41。如此高的估值比,只能說明目前市場中小板股票的價格與主板相比仍然偏高,這既是上周中小板指數下跌幅度超過主板的主要原因,也表明市場需要更多的發行中小板股票,提高股票供給,用市場的力量使這一比值回歸理性。
第四,目前市場不缺錢,“新股發不出去”暫不可能。近期有說法稱年底銀根收緊,股市缺錢是指數下跌和暫停新股不得不為的主要原因。然而,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47萬億元,儲蓄率高達52%,總的資金供給應該說是比較充裕的,新股發行并不會對資金供求產生大的影響。
第五,股票市場運行22年來,尚未出現一次真正的發行失敗。今年的市場氛圍已經讓準備上市的公司感覺到了壓力,朗瑪信息、洛陽鉬業、浙江世寶、中國交建等公司或縮股或降價或二者兼而有之的選擇了向市場妥協,正當“無形之手”逐漸發揮作用的時候,新股IPO靜悄悄地暫緩了,這種停滯顯然與新股發行改革的市場化進程不夠合拍。
因此,IPO停發不是解決市場低迷之道,市場的問題應該交給市場去解決。如果中國股市是一個真正市場化的股票市場,企業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時機來發行,市場自身會調節發行速度,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