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爆發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已成為各國的普遍共識。振興實體經濟,離不開創新驅動,而首先就是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從我國的情況看,國際金融危機表面上是對發展速度的沖擊,實質上則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所以我國要盡快轉移到創新驅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軌道上來。 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么金融就是第一驅動力。沒有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寸步難行,而如果二者能夠有機結合,則會產生“核裂變”式的巨大能量。所以,在當前全球孕育新一輪創新競爭高潮、我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加強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領域配置,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不僅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和銀行業機構也就科技金融結合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和嘗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條成熟的可復制的科技金融結合模式,科技型企業融資還存在諸多困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銀行信貸的角度來看,科技型企業的特殊性與銀行信貸要求的不一致是根本問題所在。一是風險收益不匹配成為制約科技金融結合的最大障礙。二是銀企信息不對稱成為科技金融結合效率提高的關鍵因素。三是外部配套支持體系不完善制約了科技金融可持續發展。四是融資渠道單一加劇了科技型企業融資矛盾。 作為銀行監管部門,我們將支持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模式、產品和服務創新,進行金融組織形式創新,進行信貸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創新,進行風險分散機制創新,并對監管部門進行差異化考核。同時希望多部門通力合作,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強力支撐。(記者田豆豆根據2012武漢金融博覽會發言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