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陸家嘴研究基地課題組在上海發布了《完善上海金融生態,促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報告。報告認為,上海要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政府需加快經濟轉型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戰略,大力推進債券和理財市場發展。 報告指出,由于上海總部經濟的落后導致金融機構集聚能力不強。在當前銀行主導的金融結構下,銀行機構的集中度決定了資金聚集和輻射的能力。從目前情況看,在上海注冊的銀行業機構中,僅有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的規模較大,能排在全國前十家銀行的范圍;而國有四大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股份制中的民生銀行和光大銀行,總部都在北京,其資產份額占銀行體系至少60%以上。此外,金融監管環境對當前上海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形成了重要障礙。針對以上問題,報告認為,上海要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具備三方面條件。 首先,加快經濟轉型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戰略。就金融層面而言,配合經濟轉型的重要方面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在實體層面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的過程中,資金價格體系也須相應推進,具體來講應重點推進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設。第一,加強債券市場建設,尤其是推動信用債券的發展;第二,進一步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空間。 其次,大力推進債券市場發展。當前的監管環境對債券市場的發展形成了較大障礙,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第一,廢棄審批制,實施債券發行注冊制度,強化信息披露監管。第二,在廢棄審批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集中型債券監管體制。第三,充分發揮市場自律的作用。 最后,大力推動理財市場發展。當前如此火爆的理財市場,風險狀況伴隨著火爆程度亦步亦趨,而當前造成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制度缺陷。對此報告認為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改進:第一,統一理財的法律關系、明確信托關系的基礎地位。第二,建立獨立的評級評價制度。隨著理財產品規模的增長和品種的日益復雜,隨著理財產品的發行制度由審批制轉向備案制,市場急需能夠填補監管真空的市場紀律。評級/評價制度就是市場紀律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第三,建立信息披露機制。理財產品正在變得日益復雜。為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投資者需要得到關于理財產品充分和真實的信息。為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信息披露是理財產品銷售監管的一個首當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