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1979年至2011年的33年間保持了年均9.9%的增速。但中國的高增長率還能保持多久?未來20年的中國經濟是否繼續樂觀?圍繞這個疑問,當前各方有很大爭論。樂觀的估計,近些年來大家聽得不少了。經濟學家麥迪遜預測,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GDP可能在2015年就會超過美國。 普華永道
2008年3月發表報告稱,中國將于2025
年超越美國,到2050年中國GDP將是美國的1.29倍。2010年1月,普華永道再次發布報告,將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的時間提前到了2020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2009年預測,中國經濟將步入一個較長時期的“次高速經濟增長時期”,年平均增長率將由未來三年的9%左右逐步回落,到2020年之后降為7.5%左右。 清華大學
2009年在《上升中的中國國力與國際地位與作用》中預測,中國經濟還可高速發展20年至30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去年4月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在WEO數據庫中大膽預測,若按照購買力平價(PPP)估算,中國經濟規模到2016年將增至18.976萬億美元,超出同期美國經濟規模0.168萬億美元;中國經濟規模屆時將達到全球總量的18%。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稍早時候表示,200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以購買力平價衡量),與日本在1951年、韓國在1977年的水平相當。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長速度是9.2%,韓國1977年至1997年的年均GDP增長速度為7.6%?紤]到這些經濟體的類似經驗和中國1979年以來的發展戰略,林毅夫認為,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仍具有以8%增長20年的潛力。上述觀點發表后,因林毅夫的巨大影響力,引起了較大反響。質疑者的理由集中在兩點:第一,不曾有任何國家能維持50年左右年均8%以上的增長。第二,高增長的國家,在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1萬美元左右時,增速都將放緩。 在受到質疑后,林毅夫在《商周刊》作了回應。他認為,從歷史經驗看,當日本、德國等人均收入達到一萬美元時,其人均收入水平已達美國的65%;而中國達到一萬美元時,人均收入還不足美國的25%。所以,同樣是達到一萬美元,日、德后發優勢已很小,而中國的后發優勢還巨大。 悲觀的預測,則勾畫了另一幅場景。可以說,一段時期來,中國經濟危機論也不絕于耳。 有不少經濟學家和機構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表示了嚴重擔憂。他們認為,隨著各種紅利減弱甚至消失,未來中國經濟并不樂觀,經濟增長將減速,并有可能爆發經濟危機。 美國《紐約時報》今年7月9日刊登了MARK
MCDONALD的文章《中國經濟:大災難即將降臨?》
,該文說,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最近刊文談了“中國經濟將發生大災難的五個跡象”,即企業正在減少貸款、制造業產出停滯不前、利率出人意料地下調、進口停止增長和GDP
增長預期被下調。
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認為,美國得了心臟病,歐洲得到癌癥,中國可能處于最危險的狀態。經濟不是重要問題,而是經濟問題會引發社會問題。中國就好像隨時可能得中風,心血管的通道會越來越窄,直到像一個人在街上隨時會倒下一樣。 美國《時代》周刊資深記者邁克爾·舒曼在今年2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認為,中國的大部分投資都依賴于負債。中國經濟的債務水平一直都在以驚人的速度上升,銀行最終將會面臨不良貸款增加的問題。日本和韓國都是在啟動亞洲發展模式35年后遭遇了危機,這樣算來,中國的危機大約在2014-2015年左右發生。 曾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國務院負責經濟事務次官的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庫珀與中國高層官員交往頗深,他認為,中國應全面展開政治、經濟、人口結構改革。依他的觀察,支撐中國經濟的過剩投資和出口帶來的“盈余時代”已經結束,中國15至64歲的人口在過去10年里每年增加0.1%到0.2%,但在今后10年里每年將減少1.5%,而工人工資平均每年將上漲10%。其結果是,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大幅減少,出口競爭力下降,出口將減少。因此,中國很難再像過去一樣保持年16%至17%的出口增長率。
筆者在全面分析影響中國未來20年潛在經濟增速的人口、資本形成、土地資源、資源能源、技術進步、制度、經濟結構、基礎設施、出口等因素后,得出的結論是,對未來20年的中國經濟,既不必過于悲觀,也不能過于樂觀,潛在經濟增速或將較前33年下降4個百分點左右,大概維持在6%左右。其中,前10年潛在經濟增速為7%,后10年為5%。因此,中國經濟依然能保持長時間的中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