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剩下的一個多月乃至明年初,經濟大面上,市場基本趨向共識:經濟企穩反彈,企業盈利回升均是大概率事件,然而,持續性怎樣,結構性調整如何發展,分歧仍然不小。 經濟缺乏明確的增長力量恐怕是當前市場最為困惑的一點。是重走舊有投資模式的老路,還是堅定轉型方向,對相關產業和企業的投資含義及影響有著天壤之別。新興產業的成長,是穿越周期,還是力挽周期趨勢的狂瀾,決定著市場節奏的脈動和結構的分布是以個股單打獨斗為主,還是依靠轉型活力帶來系統性機會。 相對于實體經濟結構的另一面,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融資結構仍需進一步厘清。2009-2010年以來,信托在社會融資方面角色日益明顯,重要性日益上升。上半年,信托行業的資產總規模已超6萬億,全年則有望再超7萬億。傳統的銀行間接融資渠道表現平平,而一度火熱的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誠然,對信托領域的任何判斷,尚缺足夠的數據做出確定性的結論,但金融市場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不透明“黑盒子”的“風險溢價”幾乎從來不是線性演變的,拐點的出現與系統性風險往往結伴而生。 同時,從一般的經濟邏輯上思考,下臺階的經濟增速與仍維持較高的8-10%的平均收益率水平,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脫節。在經濟收縮的過程中,企業未隨需求減弱而去產能、降杠桿,接下來的高運營和財務成本會使其難以為繼,并進而埋下宏觀經濟的系統性風險點。需要注意到的是,監管部門近期一系列的言論,或許可以理解成為對相關信托產品的“點剎”。 長期看,我們則仍然要抱著一顆積極的心態,在要素生產率、全球經濟再平衡和相關制度紅利等核心因素方面尋找機會。目前政府實際上意識到了原有制度的瓶頸效應。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調整利益預期或成改革目標。對應到投資上,就有必要長期關注改革的力度超出市場預期的可能性。 政策方面,當前的貨幣政策傾向于延長經濟調整的進程。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報告里,央行維持當前利率水平的意圖已較為明顯。這里面有通脹和房價的原因。畢竟海外寬松比較猛,熱錢是不是進中國沒有定論,通脹預期很容易上來。房價則是當前調控更重要的底線,不到不得已,貨幣政策不會冒這個風險。這些因素使得央行有更充足的理由將利率水平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但消極的方面是,從各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實踐看,高利率對經濟的去杠桿是相當不利的。 回到市場,過去一周,市場持續大幅波動,系統性因素力量逐步上升,市場多空膠著激烈。近期結構上的看法,短期,順小周期反彈之勢而為,關注前期投資開始減弱、供給收縮、而財務杠桿仍能支撐一定盈利能力的行業;長期,關注改革所帶來的市場對系統性風險的“重定價”,布局產能投資和杠桿水平率先出清的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