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現在存在很多問題,我主要探討四個話題:如何看待股市的持續下跌、影響中國股市下跌的關鍵因素何在、股市監管政策與制度中的缺陷以及頂層再造的若干建議。
中國股市在持續下跌,跌得慘不忍睹。一個國家的股市如果持續下跌超過50%就是災難,特別在新興國家,中國二十年已經發生了兩次。第一次因為股權分置改革,擠壓泡沫遲遲得不到解決。這次原因到底何在?
五年來,金融壟斷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各大銀行的壟斷,我們不知道中國到底是錢多還是錢少,這跟股市結構直接相關,股市的融資方式決定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股市晴雨表的作用弱化了,五年來,美國的股市挺上13000點,歐洲股市逐漸恢復,為什么就中國一路下跌呢?很多技術派總是歸納為股市本身的不景氣,是由經濟周期或者股市的技術周期決定,無論橫向與歐美比,還是縱向跟自己比,這么簡單的分析都站不住腳。為什么大家不買賬?我認為是因為市場缺少公平和正義。
如何增進公平、正義?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中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人民必須要富裕。不可能再依靠過往的方式。中國具有各個發達國家所羨慕的優勢,13億人口蘊含著萬億級的商機,人均GDP才5400美金,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潛能,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幫助,但是關鍵是改革不到位,如果改革成功,十八大規劃的“收入倍增”計劃完全有可能實現,前提是要穩定。
國內有不均衡的問題,不可以抱怨,不能走老路,也不能改旗易幟,那怎么改善?還要再怎么樣改革?我認為,重要的一方面是改革政府職能。五年來,不管是四萬億刺激計劃,還是創業難的感受,都體現政府職能的進一步強化,各種政府部門審批制容易滋生腐敗,也遏制了民眾改革的訴求。
中國人現在特別在意貧富差距,前不久一篇報道說,81%的人認為制約中國未來發展的第一要素是貧富差距,基尼系數已經超過警戒線,一定要解決該問題;其次是腐敗,如果延續以往不公平的制度設計,投資者在股市哪兒都得不到保護,大家知道跳進股市就是給別人墊底的,就全都跑了。股市監管的問題已經充分暴露了不公平和低效率是由這兒引發的。要從改革入手,也要從改革救市。
話題順下來就是監管中的政策和制度缺陷。證監會有兩種情結:一種是傳統的戀權情結,一個是照搬的情結。行政壟斷的審批,直接造成了發行的問題。
在中國創業板,新股發行常常是七八家企業堵在門口,供給過剩,但是上市股票又表現為供應不足,全都“三高”(高股價、高市盈率、高募資)跳入,這個經濟現象怎么解釋?關鍵就是審批,監管部門是怎么把關的呢?每次都是“小門”一開,就放出兩只股票,面對有強烈投資需求的股民,在饑餓狀態下,讓那些股民如何分辨得出來好壞?
創業板造富基本上也就是這么來的。900多名億萬富翁,多數都是家族企業,這種暴富環境下大家上市都上癮了。這是創業還是造富?發行制度上有兩點缺陷:第一,不考慮真實供求,只是為了人為的審批,說是“嚴格把關”,他并不真正需要為投資者負責,最終還是為跑關系的企業負責,通俗一點就叫“饑餓營銷”,本來有800個候選企業,股價完全可以平抑下來,偏偏每次都放出“沙”的量來;第二呢,剝奪投資者的選擇,你買不買?不買你就饑餓,只能先搶到了再說。
除此之外,中國的許多資本政策沒跟上,比如債券市場沒有發展起來,“大小非”的問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也非常多,解決這些問題,我提以下建議:
第一個,要建立一個公平、正義、有效率的市場,市場不光為融資,更重要的是能讓投資人盈利。監管者和發行者教育至關重要。發行人所涉及到的不僅是上市公司、中介機構,還應涉及到保薦人,每一個環節,要開展對他們的教育;基本政策要改良,應該發展直接融資,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資本經營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應該“三體合一”,積極的資本政策要登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金融工作會議的大雅之堂,與寬松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并駕齊驅,協調“一行三會”的矛盾,削弱發改委等機構的干預。
第二點,監管機構要自我革命。克服兩種情結的同時,應該“監審分離、下放發展、真實供求、做實保薦”,證監會可以保留備案,有一定否定權,務求真實,你造假30%我就警告,造假50%就直接吊銷,應該讓保薦機構切實擔起責任人的職責。
還有就是,保護股市的生態平衡;優化交易所布局,要打破交易所的壟斷,讓它們展開競爭,實現繁榮;組建中國的債券交易所,要把企業的種種融資需求組合考慮;減輕A股壓力,為資本市場國際化打開通道;解決家族企業的問題,嚴控家族企業一股獨大。
(本文根據劉紀鵬在“中國資本創新峰會暨2012招商證券論壇”的發言整理而成,有刪減,未經本人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