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文化產業、收入分配、醫療衛生,諸多領域都響起改革的呼聲,并已形成了廣泛的共識。事實上,改革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頭戲。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新一輪改革依然任重道遠。唯有改革,才能消除當前經濟發展中的障礙。而如何改革,成為各大財經會議的中心論題。 證券日報主辦的第八屆中國證券市場年會以“以改革面對未來”為主題,新浪新麒麟論壇同樣選擇了改革的基調——新周期中的經濟改革,即將舉辦的財經年會中也設置了諸如“挑戰與改革突破口”等與改革相關的議題。 改革,方向是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點,則是市場與政府職能的合理分配。 正如不存在沒有法律約束的自由一樣,百分百的市場經濟,同樣不存在。凱恩斯“有形的手”的理論,改變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模式,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逐漸參與到資源配置過程中。各個國家的區別,是兩者在市場活動中不同的參與比例。 在經濟活動中,政府在某些領域的參與程度極其高,“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一點,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在很多的領域已經是市場配置資源起主導性、基礎性的作用了。但是總體上來看,政府在配置資源方面還握有相當大的權力。比如行政審批權,比如說在一些要素資源,商品領域里面好像放得很開了,由市場配置資源、市場決定價格,實際上在很多的要素資源領域里邊,還是政府定價,政府來控制資源的配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表示。 至于政府的作用,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艾四林認為,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在推進經濟工作的同時,其中也負有一個非常大的責任,就是推進社會的公平和公正,政府應該在著力推進經濟工作的同時,還要促進社會的公平就業,保障社會公平教育,以及社會福利等等一系列方面。所以經濟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指向經濟富裕的指標,還有附載了更多的社會價值的意義。 在經濟學的理想模式中,政府只有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才需要伸出“援手”。當然,在經濟生活中,這種模式并不存在,如果等到市場已經失靈時,只恐怕政府的作用,一時之間,也難以抵達危機的爆發點。 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是政府職責所在,在市場活動中,并不是要削弱政府的權利,政府與市場,應該是互助的關系,類似于此消彼長的互補。 過去30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主要是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從而導致儲蓄和消費的失衡。上世紀末,當世界平均消費率達到65%,中國這一數字只有40%,到本世紀初期更降至26%。“十二五”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是依靠效率增長,提高整個經濟的附加值,包括加工制造業的服務化和大力發展服務業。改革,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必經之路。 金融體制的改革,因在十八大報告中被提及,成為近期最熱門的“改革”話題。 十八大報告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提高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競爭力,維護金融穩定。” 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增強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健全完善投資者回報機制,都是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而金融改革,也關乎到中國經濟的發展。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認為,金融改革從現在開始可能是中國下一階段經濟改革的亮點,更可能是帶動其他領域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