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量化寬松似乎成了美聯儲兩年一度的“必修課”,9月份美聯儲不出意外地啟動了QE3,與上一次QE正好恰巧又是時隔兩年。但此次QE出臺后,各界的反應卻不盡相同,一方面,可能是對量化寬松已經習以為常的緣故,QE3宣布以后金融市場表現較為平淡,股市、債市都未有大幅波動,而直接受益于量化寬松的原油和黃金甚至還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但另一方面,各國央行的反應卻非常強烈,就在美聯儲宣布QE3的前幾天,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宣布將實施名為“貨幣直接交易”的債券購買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購買無上限的沖銷式債券以穩定市場,實質上也是一項非常大膽的量化寬松計劃。而在QE3宣布之后,日本央行立即跟進,在9月19日宣布追加10萬億日元貨幣寬松措施,在10月30日再次追加11萬億日元。由此看來,QE的影響正在發生變化,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筆者認為,QE3與前兩次QE相比,最大的變化是美國的經濟背景已經完全不同,由此帶來的QE的目的正在發生變化。作為寬松貨幣政策的變相操作方式,量化寬松的主要作用是在基準利率已經很低的情況下,通過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來維持金融機構的運作,防止銀行倒閉引發連鎖反應,同時壓低市場利率水平,促進銀行放款,以此來促進經濟復蘇。對比三次QE的經濟背景:2008年第一次QE推出時,正值雷曼破產,美國金融體系瀕臨崩潰,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在3.5-4%之間,經濟增長直線下滑;2010年第二次QE推出時,美國經濟房地產市場仍然極度低迷,10年期國債利率為2.7%左右,失業率高達9.5%。而QE3推出的背景卻明顯不同:首先,美國的市場利率水平已經極低,10年期國債利率僅為1.7%,基本上處于美國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企業發債利率和銀行貸款利率同樣處于很低的水平;其次,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正在復蘇,失業率盡管仍然達到7.8%,但今年以來已經開始明顯降低。因此,從傳統貨幣政策傳導的邏輯上講,QE3的必要性和作用已經大大減弱,但為什么美聯儲卻仍然要熱衷于繼續推行量化寬松呢?筆者認為,其目的主要有二:第一是促進美元貶值,在美國財政懸崖當前、財政政策空間被嚴重擠壓的情況下,QE由于增加了美元的供應,對打壓美元匯率的效果是非常直接的,美元貶值有利于美國的出口,在拓展外需上為美國復蘇創造更大的利益。第二是刺激金融資產價格,極度寬松的流動性和低利率環境對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美聯儲可能是希望通過資產價格的“財富效應”,來提振內需,從而進一步刺激經濟復蘇。因此,從QE3與前兩次QE的經濟背景差異以及政策目的的差異來看,QE3已經開始變味。 正是因為QE所追求的目的已經有所變化,因此只要通脹等條件允許,美聯儲將繼續熱衷于繼續推行量化寬松,未來可能還有QE4、QE5……,但值得我們重視的是,無限度的量化寬松其后果可能是非常令人不安的。首先,為了追求本幣貶值而推行QE,很容易造成其他國家的報復,結果是各國陷入匯率戰,以至于貿易保護不斷升級,最后在貿易上沒有贏家。從歷史上看,無論是20世紀初金本位制崩潰的時期還是在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的時候都出現過大國競相貶值的匯率戰,對貿易格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此次QE3推出前后歐元區和日本的反應就是最好的注解,而從經濟情況看,歐元區和日本比美國更有動力打壓本幣匯率,因此,隨著QE3的啟動,全球匯率戰的硝煙正變得更加濃重。其次,雖然QE短期內有助于刺激資產價格,但對通脹的長期影響將成為市場揮之不去的陰影,畢竟從長期來看,通脹都是貨幣現象。在當前各大經濟體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要寄希望于貨幣政策一只手來創造財富效應、刺激需求,其政策傳導的鏈條太長,不確定性更大,未來一旦經濟略有起色,通脹可能立即就會成為各大央行要面對的頭號問題,到那時,資產價格面臨的調整壓力將會更大。 依筆者看來,目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元區和日本,都暫時看不到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而巨額的財政赤字仿佛像一座大山,是這些國家需要在較長時間內面對的頭疼問題,在此背景下,如果QE3的推出牽動了各國匯率戰的神經,可能會加劇國際貨幣和貿易關系的動蕩,反而是加大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因此,未來各國量化寬松會何去何從,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密切關注,這也可能是明年投資者要面對的一個重大不確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