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統計的各類金融資產的總量,
可以計算出各類金融資產占國內金融資產中的比率,以及20世紀初和目前國內金融結構的一些變化。
債券占金融資產的比重穩步提高。中國債券市場起步于1985年,當時主要是國債和企業債。在1998年以后,由于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金融債券、政府債券占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明顯上升。金融債券占國內金融總資產比率在1991年只有0.3%,而2008年所占比率已經增加到4%,之后有所下降但都保持在3%以上。政府債券占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先增加后減少,由最初1991年的2.3%增加到4.9%,以后出現下降趨勢,但基本維持在4%以上。企業債券在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在2007年之前幾乎沒有變化,并且所占比率要比金融債券、政府債券低。1991-2001年企業債券沒有上升,反而由3%下降到7%,2002-2007年才恢復到7%的水平,最近幾年已經開始增加,到2010年企業債券占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增加到2.1%。
從非金融企業部門直接融資的構成看,直接融資主要以股票為主。股票在國內金融資產中的份額存在波動,但增長非常明顯。1991年股票在國內金融資產中的比率僅1%,
2001年上升到12.7%, 2005年回落到5.4%,
但2006年、2007年又快速上升,分別達到12.0%、30.5%。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回落至16.3%,但遠遠高于1991年的水平。
在非金融機構的負債中,貸款明顯減少。1991年到2007年,
貸款占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從46.6%下降到24.4%,而2008年到201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有所回升,到2010年達到29.4%。
保險費在國內金融資產中的比重明顯上升,
但規模仍然較小。最近幾年雖然發展很快,但整體所占比率增長不是很大。1991到2010年由0.5%增加到0.9%。
流通中現金占國內金融總資產的比率明顯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較大,從1991年到2010年由6.9%下降到2.7%。主要是因為日益現代化支付結算系統大大的推動了非現金支付情況,非現金支付的發展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
從金融體系的組織結構看,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占絕對優勢。截至2011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13.3萬億元,證券公司總資產為1.57萬億元,保險行業資產總額達到6.01萬億元。證券、保險等市場規模較小。以保險公司為例,中國的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從2006年的707.37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146.26億美元,增加了3倍多,同比2002年增長接近5.8倍;但是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保險密度只有158.4美元,居世界第61位;保險深度僅3.8%,居世界第39位。
直接融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直接融資額占總融資額的比率從1990年的1.3%上升至2011年的38.5%,但是間接融資仍居主導地位。
債券相對規模較小。首先,總體上看企業債券發展快,但是規模仍然很小。1991年中國的企業債券是331.1億元,到2010年已經增加至34671.75億元,僅占當年國民總收入的8%。其次,相對于股票,中國各類債券規模都偏小,2010年底,中國股票與國民總收入的比率為65.8%,占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為16.3%;而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三者之和與國民總收入的比率為38.4%,占國內金融資產的比率為9.5%。
城鄉二元金融結構特征明顯,農村金融發展緩慢。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但農業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的比重還不到6%。
從國際經驗看,過分集中在銀行體系的融資結構具有內在的脆弱性,在觀察中國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的形成歷史時可以發現,
不良資產的形成并非“均勻分布”的, 而是基本上集中在幾個經濟轉折的時段,
從金融結構看,這是由融資結構造成的。然而一些發達的資本市場,如美國的資本市場近年銀行業數據中并沒有發現類似的波動周期。因此,要避免中國再出現全面上升的銀行體系不良資產,提升融資結構的穩定性,必須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推動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多樣化,提升融資結構的彈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