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的一項調查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央企招聘“很不透明”,18.4%的受訪者認為“不太透明”,僅1.9%的受訪者認為“非常透明”。同時,89.8%的受訪者認為從“非正常渠道”進入的員工會令央企“裙帶關系”泛濫。 這個由媒體開展的調查,由于調查范圍、抽樣、手段上的限制,如將其結果視為國企“裙帶關系”狀況的“蓋棺定論”恐怕有失公允。不過,調查畢竟是小范圍內的民意反饋,借助它我們也能更好地知曉目前公眾對于國企改革的期待。 按照市場規律,“裙帶關系”顯然不符合最佳用人原則。國企之所以能夠悖逆這種規律,歷史因素不可忽視。一方面,憑借特殊的市場地位和各方資源,一定的“裙帶關系”可能并不會給國企的經營帶來明顯的傷害;另一方面,改制后的國企,在用人制度上打破了“單位人”概念,允許對外招聘,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對于國企進一步改革的現實需求。但從這個調查結果來看,從以前的擔憂國企經營狀況差,到反感其的內部用人貓膩,說明以國企為代表的資源的分配公平正成為新的民意指向。在以后的改革中,這一點應該更加得到正視。 消除國企的招聘“裙帶關系”,很多論者認為應提高招聘的透明度。但這個透明度并不只是面向公眾這么簡單。各方反饋的信息表明,“裙帶關系”發展,在國企內部已經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成為顯性化的員工福利。特別是一些地方國企,甚至出現了多年不招聘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公開招聘便無從談起。這里實際上牽涉到的還是國企改革在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問題,需要重新從改制上下手。不過,一些國企內部分配上的爭議,表明這種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的分配格局,已經出現內生的改革契機。 當前,收入分配改革被作為破除國企壟斷優勢的一個重要方案提出,其中提出的“控高”措施,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向國企。事實上,收入分配改革連續多年仍未有確切答案,被指為既得利益阻擾,國企無疑是這既得利益群體中的重要一環,而“裙帶關系”又強化了既得利益的板結。這說明,國企壟斷地位的弱化,需要靠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度干預,但收入分配改革的落實,國企內部改革的跟進也不可或缺。可以說,兩者只有相互同時挺進,才有可能實現改革的“雙贏”。如一些地方國企出現小范圍內的結構凝固傾向,這一部分當成為改革的首要目標,否則,收入分配改革措施也力所不逮。 同時,還需深化對國企內部“裙帶關系”危害的認識程度。一般認為,“裙帶關系”主要傷及的是公民平等就業的權利。而這恰恰只是社會權利結構失衡的開始,其最大的危害應體現在對社會上升通道的阻滯。這意味著“裙帶關系”將繼續蔓延和擴散,階層固化的幾率就更大。因而,這種情況其實指向另一種必要性越來越凸顯的改革——國企人事改革。不難理解,破除了國企負責人的終身制和行政級別,實現職業化,確保其只對企業的經營負責,將有力消解“裙帶關系”的生成土壤。 “裙帶關系”作為政企不分下國企的一個重要弊端,這種現實越深刻,越證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它所提示的改革方向和共識,不應被再一次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