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管理行業勁刮改革之風的當下,基金行業再一次走到了輿論的聚光燈下。日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在廣州召集基金公司舉行座談會,再次強調要放松對基金行業的管制,鼓勵基金公司“大膽地試”。 基金公司為何要“大膽地試”,是因為基金業走到了十字路口,面臨亟待解決的難題和困境。經歷了2008年以來的5年熊市,盡管基金公司家數逾70家,基金只數早已突破1000只,但全行業管理資產規模降至2.4萬億,在A股市場的流通占比已降至10%以下,基金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影響力和品牌形象逐級下滑。更重要的是,這5年來,基金整體上沒有給持有人帶來正收益,還讓不少基民虧了錢。 環顧資產管理與基金相鄰的各個行業,券商創新如火如荼、保險資管涉足專戶領域、信托投資限制逐步放開、銀行理財產品方興未艾,基金遭遇群狼環伺,不僅沒能開拓新的資產管理領地,反而是原有的領地逐步受到其他資產管理行業的擠壓。基金行業已走到了劇變的十字路口。變,則通;不變,唯有死路一條。基金行業的沉疴積弊一日不除,行業不進行斷臂求生、刮骨療毒式的變革,前景實在堪憂。所有這些,要求基金行業必須擁有改革的氣魄和智慧,“大膽地試”。 基金公司如何“大膽地試”?從監管層面來說,放松管制、加強監管已成既定規則。明年新的《基金法》推出,將放寬基金公司股東限制,允許保險、銀行、民企,甚至個人參與設立基金公司,股權轉讓顯得更為靈活。困擾基金公司多年的公司治理結構問題,可望迎來解決的曙光。在行業門檻上,行業大佬預計,未來三到五年,行業可能出現500家基金公司,如此一來,基金公司的壟斷牌照含金量將下降,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顯現,市場化的競爭將淘汰掉業績差的基金公司。 在產品布局上,有基金公司向媒體表示,未來公司產品結構會更貼近西方成熟市場的基金產品結構,即倒金字塔式結構,以債券、貨幣為主的固定收益產品將成為基礎產品,占更大的規模比重。而權益類基金占比會逐漸下降;鸸緦⒔o持有人提供更多選擇,打造理財產品超市,向投資者輸入資產配置的理念,幫助客戶分散風險,切實貫徹“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這一原則。 在業績考核上,基金公司將逐步摒棄爭排名的相對收益考核辦法,丟掉短視眼光和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著眼于給持有人提供絕對收益,真正將絕對收益引入基金公司的考核體系,通過多元化的投資工具為持有人帶來穩定的業績回報。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樂觀地認為,一股改革新風將席卷基金業,我們期待著基金公司“大膽地試”,給基民帶來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