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MI同比增幅為50.2%,PMI綜合指數是一個前瞻性指標,代表被調查的采購經理人對未來經濟增長形勢的判斷。10月PMI數據在五個月下跌而且連續兩個月低于50%以后重拾升勢并重返臨界點以上,發出了第四季度經濟呈現擴張態勢的信號。結合前期發布的統計數據,2012年穩增長目標實現應該沒有懸念。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把脈未來是否能夠持續增長更加重要。
10月PMI發出了比較積極的信號,結合已經發布的第三季度的數據,包括工業增加值重返兩位數的增長,投資增長較1-6月有0.3%的上升,社會零售總額穩步增長,出口在季節性因素影響下較大幅度增長,靜態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三大驅動力都呈現穩定增長狀態。
第四季度前期政策效應將更顯著地體現。10月PMI數據顯示,反映動態變化的關鍵行業數據不但一改下跌的態勢而且都上升到50%的臨界點之上。比如,石油加工及煉焦、通訊設備計算機、黑色金屬冶煉、通用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和非金屬礦物制品的PMI指數分別是52.8%、53.8%、52.7%、50.7%、53.5%、50.9%和53.6%。這預示與之相關的投資將有進一步增長,也將對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產生貢獻。
綜合來看,前期政策的動態效應將在三駕馬車上進一步顯現,第四季度的增長應該高于第三季度7.4%的增長水平,與前三季度平均增長7.7%綜合匡算,全年實現7.5%以上的既定增長目標應該沒有懸念。
當前經濟增速放緩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根據經濟學充分就業、均衡增長率的判斷思路,我們認為現階段的潛在增長水平應該在7%-8%的區間內。換句話說只要沒有大規模失業出現,在這個區間的增長都是均衡穩定增長。
經濟增長理論指出,短期增長依靠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當投入產出比出現規模遞減效應時,突破瓶頸就必須靠技術進步和制度進步,在更高層次上推動新的更有效的規模遞增。中國經濟增長要突破增長瓶頸保持長期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結構調整才能產生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結構調整是兩方面的動作。一方面是調整不合理的結構。比如,宏觀增長結構從當前危機形勢與危機后的外需市場格局分析,高度依靠外需顯然是不合理不可持續的,需要適度調整。內需增長中沒有消費配套、僅憑投資拉動的增長結構,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結構調整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形成新的合理的增長結構。如何在宏觀增長結構上形成內需為主、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為合理目標的增長結構;產業結構如何根據市場和需求來配置發展資源,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如果有好的引導,服務消費市場的巨大需求將使其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的重頭戲之一。按照產業規律發展的清潔能源產業和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未來合理產業結構的亮點。從微觀結構層面看,也需要企業通過管理和技術改造以及產業鏈整合,從而形成合理的成長結構。
無論調整不合理結構還是形成合理結構,都需要制度層面改革推動。從世界經濟當前和動態環境分析,現在是中國經濟轉型難得的時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自顧不暇,給中國經濟提供了主動轉型和調整的空間。從動態變化的角度看,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新格局可能與危機前不一樣,需要前瞻性關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正視中國經濟現階段的特征和矛盾。因此,不能過分糾結短期經濟增長速度,而是要好好把握轉型調整的時機。如果能順利轉型,未來五年中國經濟一定可以走出瓶頸再上一層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