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10月29日)舉行的2012年度南京市重點行業述職評議活動中,南京多家銀行公開承認與第三方催債公司合作追債。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銀行卡部總經理魏銓在現場既緊張又謹慎地說:“我們行里應該說是有第三方合作的催債公司,眾所周知,因為催收的業務相對比較簡單,同時工作量又比較大,我們聘請了一些公司!
一石激起千層浪,現場經電視直播后引起大嘩。究竟該如何看待商業銀行聘請第三方機構討債這一敏感問題?
銀行外聘社會性的公司來討債,必然會將客戶資料透露給第三方催債公司。一些市民代表在當天的評議現場聞之表現得非常激動。一位市民代表說,他有朋友是做別墅銷售的,近來社會上出現大量的信息公司,動輒以“批量提供50萬元以上的豪車車主、100萬元以上的存款高端客戶信息”為他們提供“群發短信”,仔細一對,還真是那么回事,不禁要問,這些敏感的信息從什么渠道出去的?銀行的一些敏感業務“外包”后,如何防止客戶信息外泄?
現場有人說,這種行為不負責任,辜負甚至踐踏了客戶對銀行的信任。銀行把客戶信息提供給第三方機構極易引發法律糾紛,今年以來已發生多起。而一些不規范的民間討債公司,往往或多或少地“白道黑道都玩”,追討手段五花八門,極易“擦槍走火”,甚至逼出人命,銀行鬧不好會引火燒身,引發嚴重的聲譽風險。
江蘇省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有商業銀行法律顧問室負責人介紹說,商業銀行囿于人手和成本的考慮,近年來在一些欠債較為頻繁的業務領域,如針對信用卡逾期不還的客戶及個人財產抵押擔保的客戶,借鑒香港、臺灣、日本早年的做法,外聘討債公司來催討,因為筆數太多,銀行沒有足夠的人手來應對。如信用卡逾期3~6個月欠款不還的,就批量“打包”給這些公司,他們比較專業,也有手段,銀行會根據其討回的債務金額按比例提取費用。往往是催繳得越高,討債公司的收益越高。如1000萬元的債務,他能催討回來500萬元,提取的費用可能達到40%~50%,而如果只討回來100萬,可能只有10%的費用,還不夠支付人員工資。這種機制往往倒逼討債公司“下狠勁”去追債,如果手段不當,極易引發摩擦和糾紛。
另一家銀行零售業務部負責人說,現在銀行外聘討債公司的,除了信用卡部門,還有就是以抵押擔保形式的個人融資業務。這種情況相比信用卡討債,在法律手續上要完善。因為借款人向銀行借款時,三方協議很清楚,丑話說在前頭,如果不能按時還款,到期擔保公司須無條件還款,其代還款后債務主體就發生變更,擔保公司成了債權人,有權處置房產。而這時,有的擔保公司就變形為高利貸公司,或者變個手法,繼續把資產轉讓給類似高利貸的討債公司,甚至把債務人的房子給盤下來。如果一套房子值100萬元,當初債務人抵押的時候可能只借了50萬元,結果最后被擔保機構和討債公司洗得血本無歸。這種情況已經不止一次發生。而事后,當事人又難以在法律上尋求援助,最后往往遷怒銀行。
南京的資深金融律師樂宏偉認為,住房抵押貸款有明確的三方條款約定,銀行可以對借款主體進行轉讓處置,銀行因此不大會有資產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而信用卡不同,信用卡是銀行與個人之間的直接信用關系,中間沒有擔保機構做防火墻。銀行委托外部機構討債,或者打包轉讓給專業討債公司,因沒有履行告知義務,信息不對稱,當事人極易產生抵觸情緒。而如果有些討債公司追債心切,手段再激烈些,比如晚上蹲守客戶家門口,極易激化矛盾,由此帶來銀行的資產風險、法律風險甚至聲譽風險。
一家股份制銀行專事資產處置的法務專員說,盡管相關銀行近年來加強了對入圍公司的資質審查,但“討回來越多才能賺得越多”的機制作用下,不排除有些討債公司會有出格的言行。前不久,一位小企業主因經營困難,一筆擔保的貸款逾期,擔保機構代償后一個勁地通過“請喝茶”的方式催,可企業資金不湊手,短時間回款無望。有一天,企業主突然接到電話,說你欠的那筆錢已經“利滾利”,從100萬元變成150萬元了,再給你五天時間抓緊還清。你兒子在哪個學校,幾年級幾班幾排幾座,我們都清清楚楚,你看著辦吧。這些情況表面看與當事銀行無關,但一旦矛盾激化,銀行卻又難辭其咎。一些地方確實發生過,銀行在債務轉讓后,一些討債公司指使地痞流氓吃住在債務人家中逼債的情況,產生極壞的影響。
銀行外聘討債公司也引起各方關注。南京銀行行長夏平說,銀行既是企業,也是國家信用機構。不能因為客戶欠錢沒及時還,就如同黃世仁逼楊白勞一樣,找專業公司“上手段”,還是要更多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與債務人的糾紛。當然,有的債務糾紛比較復雜,銀行可能贏了官司執行不了,如果簡單地讓討債公司去操作,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應。
一位監管官員表示,當下,銀行外聘討債公司的做法,在法律框架、三方責權利的明確告知、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以及工作方式和技巧上,肯定會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對第三方催債公司的管理、激勵和責任保證機制,也是個難題。
從根本上來說,商業銀行還是要把好入口關,做好客戶的甄別和選擇。比如,信用卡的不良率越來越高,全國銀行系統的信用卡壞賬過百億元,根源在于粗放式經營,許多“問題卡”是你硬塞給他的。大街上、地鐵里、寫字樓,天天有獎開卡,各家銀行瘋狂地追求發卡量,自然會有人趁機坐收漁翁之利,把你送上門的卡一張張刷爆,銀行只能自認倒霉。因為,這樣的人你怎么“上手段”,討債公司怎么跟他搞,都收不回錢來,弄不好,反給銀行帶來聲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