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在歐元區頭頂上的烏云眼下有飄向德國的趨勢,這可太不妙了。 據最新報道,歐元區國家又需要再為希臘提供近200億歐元的貸款。雖然有援助基金,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又同樣承諾提供支持,但是上周三(10月24日),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仍舊表示,歐債危機最艱難的時刻仍舊沒有過去,并且,很有可能又將迎來一個新的危機高潮。就在前周末,德國《明鏡周刊》根據未透露的消息來源報道稱,德國財政部正在為希臘擬定在二級市場回購希臘主權債務的計劃。 自歐債危機發酵以來,雖然希臘、葡萄牙、西班牙一直問題不斷,但作為歐元區支柱,德國始終被認為是安全的港灣,德國國債的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從沒有人會懷疑德國國債會出現什么麻煩。可是,隨著歐債危機形勢愈演愈烈,人們開始對這種信念發生了動搖,危機蔓延到德國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德國國債價格依然還在高位,不過主要原因不單單在于它相對于其他主權債券信用風險較低,而更在于投資者希望投資一種流動性較高的債券,恰好在當前市場波動極大的情況下,德國國債仍舊很容易交易,正符合了這個特征。甚至我國部分學者和金融界人士,都曾建議我國也應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投資風險較低的德國國債。盡管如此,筆者還是認為:德國國債仍舊存在信用風險,德國國債市場已經形成了泡沫,德國在未來也有可能難以實現其支付能力,并不是當前一種有吸引力的金融產品。 來自市場的數據也反映了這一點。例如,通過作為風險的指數——信用違約互換(信用違約保險產品)的價格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通過使用信用違約互換,債券的購買者可以為未來有可能發生的支付違約購買一筆保險。假如在當前為一筆五年期、價值為100萬歐元的國債購買違約保險,其保費大約為11200歐元,而在年初的時候,保險費額度僅為這個數字的一半。五年期信用違約互換的息差為47個基點,這顯示在這五年期間,德國國債有可能發生違約的概率為4%。而十年期德國國債信用違約互換的息差達到93個基點,其對應的違約概率為16%。 德國國債所蘊含的違約風險在于,在整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德國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德國目前承擔歐洲央行購買國債計劃的四分之一,達570億歐元;為計劃中的歐洲穩定機制(ESM)出資高達1900億歐元;為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援助基金承擔2530億歐元的擔保。德國也是為希臘提供的援助貸款最大的出資方。如果一旦希臘違約,或者希臘退出歐元區,那么德國將會收到嚴重的打擊。有專家估計,由于希臘退出歐元區而導致的直接成本,將達到700至1000億歐元。 雖然德國國債在整個歐債危機過程中曾經獲利,例如兩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明顯低于零,但如今其發展空間已經不大了。很多債券投資機構,例如Pimko已在減少其投資組合中德國國債的比例。因為德國國債只在少有的幾種情形下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歐盟援助貸款被以完全的規模全部使用,德國作為國家所承擔的風險,就會被完全體現在債券價格上,投資者的態度就會完全改變。 此外,歐元區已漸漸發展成為一個共同承擔責任的機體,這正符合了德國國債的收益率會同其他歐元區國家的國債收益率漸漸接近的趨勢。換句話說,德國國債的價值會發生損失。其利息會逐漸上升。這自然首先提醒了那些預計德國國債價格會繼續上升的私人投資者。 有鑒于此,默克爾政府試圖通過緊縮計劃來平息投資者的憂慮不安,但收效不大。盡管經濟有所增長,稅收有所增加,德國明年的新債務仍舊會增加,其負債率將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81%左右。德國的經濟指標由此會繼續徘徊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邊緣。德國的結構性預算赤字使其未來將面臨新的債務負擔:援助相鄰的危機國家、額外的福利支出,外加不久即將面臨的社會老齡化成本。 另外一個問題是,直到目前,仍舊缺乏一個評定一個國家是否是好的或是差的債務人的客觀標準。通常,人們只是看負債比例這個指標,即國家負債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而這個比率對于一個債務人真實的支付能力說服力很小。 當下,歐盟正試圖通過建立財政同盟、銀行同盟來應對危機。不管是建立歐洲財政同盟還是成立歐洲銀行業聯盟,支付方都是德國,都意味著德國的風險特征就會發生顯著變化,意味著德國再不是一個安全的港灣。承擔風險同盟的成立,還意味著德國和其他有支付能力的國家將要為那些支付違約承擔擔保。按照這個邏輯推算下去,共同的援助保護傘將改變德國的風險特征,繼而改變德國國債的風險級別,德國國債還怎么可能安全無憂? 很多投資者已開始在核算德國有可能將面臨的損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