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間,中國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然而,作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給中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一半左右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80%城市的空氣質量難以達到健康的空氣標準,每年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到了1200萬噸,造成數以億計的人口暴露在健康威脅之下。 中國污染減排的最大障礙,不是缺乏技術和資金,而是缺乏動力。由于執法不嚴,環境訴訟難,企業違法成本低,造成大批企業寧可交罰款也不愿意治理污染。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地方政府依然把經濟發展放在環境保護之前。這樣深層次的問題不是一夜之間可以解決的,因此要激發環境保護的原動力,必須要有公眾的廣泛參與。而公眾必須知情方能有效參與。 基于這樣的思考,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在2006年成立之初,就決定首先開發建設污染地圖數據庫。通過收集和整理各級政府部門發布的環境監測數據,我們建立了水污染地圖數據庫,進而將其擴展到了空氣污染和固體廢物、危險廢物污染地圖。通過點擊電子地圖,公眾可以較為方便地查閱全國31個省、近300個城市的環境質量信息、排放數據和企業監管記錄。 污染地圖引起最多關注的,還是所收錄的企業超標違規記錄。基于政府信息公開的擴展,收錄的各地企業違規超標記錄從最初的2500條,增加到了2012年10月的11萬條。通過數據庫的搜索引擎功能,用戶可以方便地查詢數以萬計的企業在過去九年多時間內的環境表現。目前該數據已被NGO、消費者、媒體、客戶企業、投資者、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等所使用。 為了能督促已收錄的污染企業進行切實的環境整改,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20家環保組織攜手,于2007年發起了綠色選擇聯盟(GCA)。2010年至今,綠色選擇聯盟先后發起了“綠色年貨”行動、“IT產業重金屬污染調查報告”和“紡織行業污染調研報告”,從給單獨的污染企業以壓力入手,進而擴展到影響一個產業。 面對數以百計要求溝通和解決問題的企業,綠色選擇聯盟開發出多利益相關方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設計了一整套的跟進流程,包括第三方審核標準。這一標準要求審核由專業機構開展,過程需要由當地環保組織監督,且審核結果必須經42家環保組織成員認可,7日內均無異議,方能撤除記錄,隨后將審核報告詳細披露,接受公眾監督。截至2012年10月,已經有130余家企業通過了第三方審核,確認整改完畢,在此過程中,不少企業實現了大幅減排。 這些進展是基于政府環境信息公開獲得的,要進一步推動污染減排,需要進一步擴展政府信息公開。為了能確認信息公開的基線并記錄進展狀況,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合作開發了污染源信息公開評價指數(PITI),并連續三年對113個重點城市的環境信息公開情況進行評價。 2008年度的PITI評價,確認了環境信息公開元年的基準水平;2009~2010年度評價,確認環境信息公開在進退之間繼續提高;2011年度的評價結果,顯示雖然整體水平依然處于初步狀態,中國113個城市污染源信息公開水平總體上持續提升。通過3年的評價,我們認為中國的環境信息公開作為一個創新制度已經得到了初步確立。 未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工作將圍繞信息公開和綠色選擇的方向繼續拓展,促進政府、企業和公眾良性互動,共同邁向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