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重陽節里,合肥某養老院的老人們成了舉國關注的對象。這一天,有的老人被梳了兩次頭,被剪了兩次指甲,被洗了兩次腳,被掏了兩次耳朵,有人甚至被洗了7次腳。有網友戲稱這是突擊敬老,愛心人士有拿老人做道具之嫌。
在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的當下,電影《桃姐》里彌漫的沉重正逐步成為國人必須面對的未來。
數據顯示,2011年底中國老年人人口數量達到1.85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4%,也就是說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
面對這組數據,普通人看到的是養老的困境,但商人眼中卻孕育著巨大的商機。繼嬰兒潮帶來的住宅黃金期、商業消費高峰期之后,老齡化引發的“銀發經濟”儼然已成諸多房企香餑餑,養老地產成為繼住宅地產、商業地產、旅游度假地產之后,房企最看好的成長板塊。據悉,目前萬科、保利、綠城、遠洋、首創置業等多個品牌企業均已布局養老地產。
毋庸置疑,品牌房企布局養老地產,對推動國內養老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當進入養老地產成為潮流,當養老地產被視為能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投資行為”,利益就成為唯一的驅動力,意味著安享晚年的“養老”也似有淪為“工具”之嫌。事實上,這種趨勢已出現了。對房企一窩蜂上馬養老地產,有業內人士直言:“真正在研究養老地產并想做出規模的企業很少,相當一部分企業對養老地產的概念還停留在引入部分老年人居住標準的水平,部分企業宣稱的養老地產規劃其實只是為了低價拿地而已。
敬老本是美德的表現,但當養老院的老人們不堪承受“敬老”之重,當養老地產淪為圈地的道具,一切就都變了味。若無法懷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理念,養老地產只能淪為資本牟利的工具。因此,只有那些對中國養老困境真正感同身受的企業家,才能做出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地產,從而使養老地產回歸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