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在《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撰文表示,經過更長一段時間,譬如10到15年時間,相信我們一定能夠逐步建成一個從形式到內容、從規模到結構,都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成熟資本市場,一個體系結構合理、運行機制完善、功能充分發揮的國際一流的資本市場,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wt出更大貢獻。
建成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這是廣大投資者的共同心愿。雖然對于目前的投資者來說,用10到15年時間來建成這個成熟的資本市場,時間有點漫長。但就中國股市的發展來說,能用10年到15年時間讓中國股市成熟起來,倒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讓人擔心的是,即便再過10到15年,中國股市仍然只是對過去20年的重復。
這種擔心并非多余。透過郭主席的文章,投資者不難發現,“情系融資”是郭主席文章的主旋律。比如,在說到過去20年股市發展的時候,郭主席表示,“市場功能日益增強。……截至2012年6月底,股市累計籌資4.7萬億元左右。”可見,4.7萬億元的融資是中國股市過去20年最大的功績,也是市場功能增強的表現。
而談到現階段資本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時,郭主席認為是“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相對較弱。”由于市場體系結構不健全,加之市場的彈性和包容性不夠,導致實體經濟中大量真正初創的、新興業態的、新商業模式的企業不能得到應有的支持,對文化創意、“三農”、高科技、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服務也遠遠不足。
至于發展完善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轉型意義重大,郭主席文中所強調的五點,基本上都是股市為經濟服務的。比如,第一,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資本市場;第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擴大就業離不開資本市場;第三,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資本市場;第四,改進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離不開資本市場;第五,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比較大。尤其是第五點,是希望借助于資本市場來分散銀行的風險。
談到“十二五”規劃及未來長遠發展目標,郭主席最先提到的就是“社會融資結構全面優化。直接融資比重顯著提高,爭取‘十二五’期末直接融資比重能夠占到社會融資總量的30%至40%。”
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股市一直都是一個為融資者服務的市場,融資功能甚至成了中國股市唯一的功能。正是由于融資至上,融資功能高于一切,股市的投資功能被忽略,進而造就了中國股市目前千瘡百孔的局面。投資者的消費能力被股市所剝奪,從而不能為促進消費作貢獻,成為妨礙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中國股市還是在為融資服務的道路上走下去,中國股市很難真正走向成熟。
那么,中國股市如何走向成熟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樹立投資者至上的觀點,將股市的投資功能放在首要位置。股市的一系列制度以及法律法規都要圍繞著這一基準點來修改完善。這實際上涉及中國股市定位的改變問題。股市到底是為融資者服務還是為投資者服務,選擇不同,走的路也就不同。選擇錯了,股市健康發展之路也就錯了,走向成熟只能是一種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