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黃怒波的中坤集團即將和冰島簽訂購地合同用于開發旅游地產,類似的旅游地產開發計劃早已不是新鮮事。 如果說萬達集團在俄羅斯的旅游地產項目及光耀集團開發韓國的旅游度假項目在投資金額上還是“試探性”的數千萬元到數十億元,在國內,動輒上百億千億的旅游地產項目早已“遍地開花”。從長白山上的白山黑水,到亞龍灣的椰林樹影;從北京歡樂谷的大型項目設施,到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風情;從度假村、產權式主題酒店到旅游主題社區……旅游地產擴張速度之快、投資規模之大、涉及業態之廣吸引了業內外多方關注。 目前京滬等一線城市和瓊、蜀等地的二線城市,已開發的旅游房地產項目達到上百個,以“高爾夫、山地、滑雪、沖浪、野外運動”為主題的休閑度假住宅、別墅、酒店已超過80家。 在這些投資公司的名單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以旅游地產起家的華僑城、以“紅樹林”酒店品牌為“殺手锏”的今典等“專業選手”,還看到了如萬達集團和光耀集團等未涉及過旅游地產的“大塊頭”,在上述企業開發的旅游地產中,定位高端的渡假村、產權式酒店等業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其針對的高端消費人群不會隨旅游地產的繁榮而發生爆炸性增長,這繁榮的“來勢洶洶”讓筆者想起北京會所行業的發展教訓。 一位會所行業資深人士對筆者說,北京的會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有香港馬會等幾家高端會所,相對于會所數量的極少,有會所消費需求的人士顯得過多,甚至“無所可去”,會所自然賺得盆滿缽滿;第二階段,嘗到甜頭的投資者一擁而上,京城“高端”會所一時林立,而高端消費者數量并無顯著增長,加之投資者不注重會所的文化核心,造成現在會所多數入不敷出的局面。終于在經營的壓力下轉向第三階段,即以鮮明的文化元素細分消費市場,精準地吸引并留住部分消費者。 旅游地產當前的繁榮是基于消費需求勁增的前提,還是投資熱潮的盲目沖動,筆者不得而知,但市場化調節的“滯后性”客觀存在。旅游地產的開發熱潮是終于局面大好的“百花齊放”,還是以悲劇收場的“一擁而上”?行業的前景如果過于云譎波詭,企業只有自己理性地把握,在開發的過程中經得起考驗、耐得住寂寞,企業只有自己理性地把握,通過完善的市場調查和避免同質化的產品設計,為自己旅游地產開發的未來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