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9%的出口增長率數據,上穿前8個月數據的中心位置,并實現了對均值的遠距離超越,說明外貿出口重新尋找增長動力,有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方向。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還依然在路上,而對由出口下滑導致的對中國經濟過分擔憂可告一段落了。 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是判斷經濟見底的根源,而觀察經濟能不能釋放出創造的新活力,主要看這兩大對立因素博弈的結果。要是惡化因素逐漸減弱、推動向好因素不斷增強,最終將抑制住經濟下滑的步伐、避免陷入加速惡化的泥潭。依照筆者一貫的看法,判斷經濟是否見到真實底部,取決于內外部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既不能脫離經濟所依存的內在增長方式,也不能摒棄商品流通所依賴的外貿價值交換,應綜合分析重點回答好兩個關鍵問題:對外貿易能否對癥下藥,推動進出口比較穩定地恢復性增長?對內經濟能否產生實質性變革,推動經濟內生驅動力由此誕生? 照此看來,如果進出口數據增速減緩,并終止下行,進而拐頭向上,只要這些數據變化的趨勢可持續,產生逐漸向均值靠攏的態勢存在一定時間,就可以推斷實際進出口恢復性增長、外需惡化的局面發生了改觀,經濟正在好轉并向常態回歸。通過識別數據連續性變化的規律前瞻經濟趨勢,在很多時候具有較大的可靠性。甚至有些時候,觀察數據規律的長久性和持續性,正好能發現經濟運行的拐點和轉折變化的過程。 海關總署發布的9月和前三季度外貿數據,恰好佐證了中國經濟在外需方面出現了明顯好轉,為經濟10
月成功探底創造了必要條件。海關上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總值今年9月達到最大值,為3450.3億美元,增長率為6.3%,,超出居第二位的8月進出口額157.44億美元,環比增長速度為4.7813%,而8月凈超出5.53億美元,相對于7月的環比增長速度僅有0.1682%。 外貿增速變動數據應該可以終結此前普遍的悲觀預期。 外貿市場因受制于外部環境而相對棘手,一旦出口恢復強勁增長,通常真實性相對較高,有助于奠定外部經濟向好的正面預期,對建立宏觀經濟觸底的信念大有益處。9月1863.5億美元的出口額,創造了單月出口規模的歷史新高,月增長率高達9.9%,遠遠超過了前兩個月的同比數據逼近兩位數,這至少表明經濟惡化最嚴重的時期已經過去,經濟復蘇本身就說明底部已經到了。 考察出口數據增長變化率數據,更能發現經濟回升的潛在邏輯,可以作為經濟下行已觸底研判的強大支撐。如果把今年逐月同比增長數據的中心位置視為經濟恢復正常增長速度的目標,那么剔除了1月同比增速0.50%的負值,
2至9月出口平均同比增長率為6.6244%。顯而易見,9月9.9%的出口增長率數據,已經上穿前8個月數據的中心位置,并實現了對均值的遠距離超越,說明外貿出口重新尋找增長動力,有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方向。中國社科院12日發布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2秋季報告》,也把今年進口和出口增長率分別預測為6.0%和7.9%,似乎比筆者對外貿增長還要樂觀。 這種外貿增長的新動力,來源于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的穩定增長上。前三個季度機電產品出口8548億美元,同比增長8.3%。占出口總值57.2%。同期,占出口總值20.5%的服裝、紡織品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增幅卻十分有限,說明低利潤率產品并沒有擔當這次出口增長的主角。 外貿增長的新動力,還來源于外貿結構和側重點的變化。從增幅排名前三的貿易國,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中俄雙邊貿易總值661.7億美元、同比增速14.2%,中美雙邊貿易總值3554.2億美元、同比增速9.1%,我國與東盟貿易總值2888.7億美元、同比增速8.1%,這是進口突出重圍、活躍積極的重要一極。 從7月以來,外貿增長率從1.00%緩慢上升,不但穩健,而且有所發力加速上升,很能說明出口正在出現可喜的變化,由外需下滑導致的經濟減速,正隨著外部形勢的轉變而得以扭轉;276.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資加速流失的擔憂。 當然,外貿復蘇尚存考驗,消極因素并非完全消失。比如,在傳統外需活躍國家中,中歐雙邊貿易總值雖高居首位,達4109.9億美元,卻受歐洲后經濟危機的影響,同比下降2.7%。中日雙邊貿易,在野田政府“購島”鬧劇的沖擊下,同比下降1.8%,拖了出口復蘇的后腿。 總體來看,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在挫折中前進,還是保持了逐漸提速的穩定增長。海關統計數據表明,1至9月,進出口總值28424.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2%,其中出口14953.9億元,增長7.4%;進口13470.8億美元,增長4.8%,貿易順差實現1483.1億美元。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還依然在路上,而由出口下滑導致的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過分擔憂可以告一段落了,而恢復中國經濟堅持對外開放的信心,更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持久的內生動力,完全寄托在經濟體制層面能否下決心革新除弊上,這取決于聯動經濟的政策或政治改革的決心和力度,這是從制度層面發掘中國經濟中長效的增長動力。 筆者從來都看好中國經濟自我調節、修正錯漏的能力,也看好中國經濟每到關鍵的變革時期都能表現出的那種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的擔當勇氣,更看好中國經濟總能契合民眾變革圖新的訴求和愿望。只要順應歷史潮流放權讓利于民,就能激發出強大的民間創造活力和創新智慧,這些變革必將突破束縛生產力的嚴重桎梏,充分有效地激活和提升市場效率,最終形成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源頭,都有助于拯救經濟遠離危險的下滑失控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