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及第三季度部分主要宏觀數據已于近日發布。筆者認為,9月PMI出現反彈,可能更多的是季節性因素使然。
另外,雖然投資項目的“準生證”被大批發放出來,但由于地方項目資本金緊張使得新項目無法及時上馬,結果本月固定資產投資預計仍繼續下滑至20.0%。在消費平穩、出口低迷的背景下,唯一的“主心骨”投資欲振乏力,直接使得第三季度GDP增速未能企穩,預計會繼續下滑至7.4%左右。
企穩預期一再落空,無疑會使市場對于增長的悲觀看法長期化。在此背景下,市場對信用風險更加關注。
筆者認為,實際上,情況在緩慢改善。首先,QE3后美元走軟,為人民幣修正偏高的有效匯率提供了機會(前提人民幣暫時不能重拾升值步伐),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季度之后的出口情況將可望有所改善。其次,一些地產企業重新開始購地動作,也多少有助于改善一些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而信托融資等又有重新抬頭的跡象,地方債、ABN、平臺債等發行速度加快。這意味著,當前制約地方上項目的項目資金不足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將能夠有所緩解。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困難的長期性,去庫存的速度也會加快。
當務之急應是設法緩解項目資本金不足,但也可能“病急亂投醫”。從經濟邏輯來說,匯率調整本可“一招解千愁”,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可能目前無法調整。
既然給定匯率不做調整,那么,財政政策的力度就不得不加大。自5月開始,雖然大量投資項目獲得“準生證”,但受制于項目資本金嚴重不足而無法啟動,銀行信貸和債券融資也因此無法進入。因此,當務之急應該是設法解決項目資本不足的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再度宣布下調項目資本金比例。
作為應景安排,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能宣布下調。如果經濟低于預期,也可能“會”第三次降息。但是,考慮到此前兩次降息之后房地產出現的“三載調控一日回復”的狀態、以及當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生成機制(出口疲弱誘發經濟低迷和投資刺激,客觀上不得不執行低利率的政策,最終導致地產泡沫迅速膨脹。我國當前住宅雖限購,但商業物業則正在快速膨脹),因此,“不建議”繼續降息,在必要時可以考慮引導金融機構利用浮動空間的調節作用。
最后,經濟是有周期的,任何經濟都無法經歷無休眠地持續高增長。在過去將近20年里,我國全部上市公司負債率持續提高,從50%左右一直上升到目前的接近90%,已趨近經驗“警戒線”。面對2009-10年之間形成的“萬仞之巔”的產能,除非能夠再次復制當年的刺激規模,否則,即便當前刺激力度能達“百尺之上”,經濟仍會呈現欲振乏力的狀態,只能讓時間來漸進消解庫存。因此,建議適度容忍經濟的調整,更多采取市場化的手段,比如加快匯率形成機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