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老有所養”正成為越來越迫切的時代課題。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原本承擔“托底”作用的公辦養老院,卻在自主經營中慢慢變質走樣,找關系、打招呼“插隊”入住公辦養老院,已經成為行業內部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條件優越的養老資源被“特權”老人爭相占用,普通老人卻因擠不進大門晚景凄涼。 公辦養老院,是發揮公共養老服務“托底”作用的保障機構,按理應優先接收城市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勢群體。然而,目前很多公辦養老院已經成了眾多特權家庭爭搶的“養老蛋糕”,其底色也由“托底”變成了“托富”。公辦養老院拜高踩低,背離了當初設立公辦養老院的制度初衷,也將公辦養老機構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撇在了一邊。 究其因,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公辦養老院在允許自主經營后定位不清,出現了特權化的傾向。有些公立養老院,要求申請者有較高的階層地位和文化水平,為普通老人入住設立層層門檻;還有些公立養老機構明確規定,入住老人必須是知識分子乃至必須是公務員,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為有相當級別的官員辦的公立養老機構——入住公立養老院成了一種“特權”。 另一方面是因為,公辦養老院缺乏公開透明的排隊制度。按照目前的制度,自費入住公立養老院是按順序排隊登記入住,但由于信息不公開,普通公眾無法獲取真實的輪候信息;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特權老人卻能通過暗箱操作,順利搶占到優質資源。正因如此,一些特權老人將公辦院當成了退休后的“后花園”,很多確有困難的普通老人卻被拒之門外。 公辦養老院里的一個床位,就是一面映照社會現實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權貴群體的“特權化生存”,也能感受到普通大眾與權貴群體競爭時的無力,更能讓我們看到兩個群體在福利待遇上的巨大鴻溝?蓪嶋H上,在貧富分化和階層固化趨勢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這種有損公平正義的“特權化生存”,其實早已浸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遭受非議的“特權養老院”,只是權力鏈條上極其普通的一環。在這條由權力和財富所維系的鏈條上,每一個掌握相關資源的人都是受益者,他們能夠享受的是全方位、“一條龍”式的特權服務。他們的子女上學,能夠優先進入“特權幼兒園”、“特權小學”;他們生病了,能夠方便地使用“特需病房”;就連吃的菜、用的水、喝的奶,都能享受“特供”。而且一旦與權力鏈條沾邊,這種“特權化生存”的待遇,還能福蔭這些人的“七大姑八大姨”。 公辦養老院的異化,其實只是公共保障機構異化為“特權”機構的一個縮影。藏于這些異化背后的“特權化生存”,看似在以一種潛規則的方式運行,但公眾對此卻看得一清二楚。當他們自己的權益和福利遭遇“特權”阻截之時,很容易產生一種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這種社會情緒恰恰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有鑒于此,有關部門必須盡量剝離依附于權貴鏈條的“特權福利”,以社會公平促進社會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