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資本市場中,私募股權基金(PE)是投資領域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來自清科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4日,2012年共有277家企業預披露招股書,其中74家已完成首次公開募股(IPO),另有203家分別處于預披露、已上會或者終止審查階段,203家預披露招股書的非上市企業中,125家有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VC/PE)支持。 私募的“錢途”在于退出。隨著長達近兩個月的IPO審核空窗期的結束,蟄伏于擬上市公司背后的私募創投資本總計131.21億元資金迎來了退出機遇。 一般情況下,IPO是私募退出的最佳選擇。2011年通過IPO退出的平均賬面回報率為7.22倍,令人興奮。IPO大多有較高的市盈率,水漲船高,占有準上市公司一定股權的私募,其身價也大幅提升,此時,私募急流勇退,將股權賣掉,全身而退,往往會賺個盆滿缽盈。業內人士表示,“二進宮”企業的過會率要高于初次上會的企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私募若能利用這一優勢,將帶來豐厚回報。 但從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來看,并購比IPO更容易成功,并購屢屢會成為第二方案出現在PE的投資報告中。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CVCRI)的調研報告顯示,在2009年退出案例中,556家投資機構中多達66%是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通過上市退出的不到30%。在美國,絕大多數的股權投資都是通過并購退出,而并非IPO。即便是在創業熱土硅谷,100個創業企業,有10個創業成功的,這10個里面也只有一兩個通過IPO的,大部分是被收購的。并購相比于IPO更加靈活。如果把IPO和并購分別比作徒步和乘纜車兩種登頂方式,爬山爬到一半想坐纜車很容易,但纜車坐到一半想下來走卻絕無可能。 “私募”這個名詞,在中國,多少有點“地下”的色彩。與公募相比,私募江湖更顯得魚龍混雜。在全民PE的浪潮中,私募也會遇到更多的風險。由于近年來經濟基本面下行,驀然回首,私募發覺自己撤退的道路受阻,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繼2008年后大量私募產品清盤后,陽光私募清盤事件也開始頻頻出現。據一家權威研究中心數據,截至8月31日,納入統計的801只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產品中,創出年內新低的有500只,占比62.42%,其中有535只產品獲利回吐,占比66.79%。 另有統計表明,今年上半年,共有131只私募產品清盤,其中48只屬于提前清盤“非正常死亡”。根據晨星中國統計,目前1000只私募產品中,虧損超過30%清盤警戒線的產品有85只,而虧損超過20%的產品高達254只。如果市場繼續震蕩,那么這些產品都會面臨比較大的清盤壓力。 相對于發達國家成熟的資本市場,我國私募幾種退出方式都存在著一定的障礙。我國私募退出基本上選擇的都是IPO,但是橫亙在面前的障礙如重巒疊嶂。A股的嗅覺太過靈敏。A股對經濟利好消息總是緊跟而上。而市場對某些行業出現調整時,A股又表現十分勢利,紛紛抽身。滬深股市這種急功近利的浮躁,使IPO窗口難以掌握,令等待IPO的企業心驚肉跳。私募想依托IPO退出賺錢,好難。 而法律法規又成緊箍咒。主板市場對上市公司要求很高,使得高科技風險企業實現IPO上市的機會很小且成本過高,同時也增加了私募的退出成本。現行的諸多法律對私募退出也不利。如《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公司不得回購本公司的股票,但為公司資本而注銷股份或者與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時除外。”按照這項規定,PE基金無法要求被投資企業回購其股份,回購退出遭遇政策瓶頸。新修訂的《破產法》與《關于境外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私募股權投資體系的霸王條款。 私募退出,就像在黑夜中從戰場撤退一樣。投資固然需要眼光,需要勇氣,而退出更需要智慧,需要謀略。在渠道選擇上,不能拘泥于IPO一根筋,只要有適合的機會和適當的價格,并購、回購、MBO,甚至是破產清算,條條大路通羅馬,都有賺錢的可能,這就叫“紅蘋果沒了就摘青蘋果”。 從政府角度來說,構筑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讓私募的退路順暢一點。可適當降低上市標準,并保持創業板相對于主板的獨立性,改審核制為注冊制,以降低IPO門檻。要把新三板好事做好,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只要時機恰當,遇到合適的買方,私募就能實現資本退出。 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方面,今年6月一審并公開征求意見的《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草案,有望在本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審議。此前引發較大爭議的“PE到底由誰監管”問題,即將塵埃落定。按照2005年《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政策》的規定,發改委為風險投資的主管部門。但此次新《基金法》修訂,證監會或有望上位成為PE監管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