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是某銀行的一位支行行長,他最近一直在拜訪大客戶,希望月底前多拉些存款以完成9月末的存款考核指標;李某是該銀行的客戶經理,她在挨個向高端客戶推銷理財產品,所圖也是存款;趙某是某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老總,每逢月末季末最怕接到銀行要存款的電話,過去銀行開放網點渠道為保險公司銷售保單,到季末保險公司得想辦設法弄資金存到銀行,幫銀行沖時點完成考核任務,償還欠銀行的人情債。他抱怨說,八天假期每存一個億到銀行,公司至少虧20萬元…… 事實上,每逢季末,對各家銀行來說都是驚險一躍,對銀行從業人員則都是煎熬,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概莫能外。先回顧上半年的情況:6月20日前,工農中建各大行的年新增存款還都只有4000億~5000億元,但到6月30日這個季末時點,各大行的新增存款量都驟然猛增到1萬億元左右。6月末猛增,隨之而來的是7、8月份存款的大幅回落。 因為9月末存款數據一定會高于6月末,按上半年銀行業存款10%左右的增幅測算,與目前的實際數一定會有比較大的差距,怎么辦?為了完成任務,還是要靠發理財產品、靠發結構性存款、靠高息攬儲。因此,可以預計9月最后一周的存款大戰將會非常慘烈。加之由于銀行業的龐大觸角,存款大戰的硝煙事實上已經燒到了包括保險、基金、證券、信托等在內的整個金融業。 為什么存款大戰會愈演愈烈?個人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整個銀行業持續四年高增長,分支行經營指標會水漲船高并逐年遞增。其次,與銀行過分追求業績、份額與排名不無關系,沒有一家銀行敢漠視市場排名、漠視分析師的估值報告、漠視投資者的評價。6月末中行被農行反超后,中行因此承受了極大的市場壓力,反映的就是這個情況。第三,一定程度也體現出監管政策的趨嚴。監管部門仍然延續前幾年經濟繁榮時的嚴格監管政策,一旦經濟步入下行周期,對銀行的壓力會加劇。 季末存款大戰和沖時點,已經對整個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季末時點一定程度上“注了水”,反映的是虛假繁榮。時點前大額資金流入,時點后大額資金流出,這樣的資金大進大出,既不利于銀行的穩健經營,也讓銀行無法承受。此外,存款大戰使存款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一方面意味著銀行需要繳納更多的準備金、付出更多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并不能增加銀行的收入,反倒使得利差進一步收窄,衡量銀行整體盈利能力的ROE、ROA等核心指標自然會下降。總之,存款大戰是一場成本高、收益低、費時耗力的競賽,損人也不利己,沒有最后的贏家。 時至今日,經濟下行的跡象已經越發明顯,以股市、能源、大宗商品等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持續下跌,全社會貨幣供應量增速下降,企業現金流減弱,杠桿率提高,全社會去庫存化、去杠桿化尚未進入拐點。銀行業績只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滯后反應,百業興銀行才能興,百業枯銀行怎么可能獨善其身呢?如果銀行繼續沖時點下去,虛假繁榮之花將會開得更加迷離,最終將不可持續。怎么辦? 首先,要扭轉全社會對銀行業的認識和評價。大,從來不等于好。評價一家銀行經營的好壞,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其核心盈利能力,應該比較ROE、ROA以及NIM(凈息差)、撥備覆蓋率等核心指標,絕不能簡單地看市場份額。 其次,商業銀行應該自覺以現代經營理念為指引,加強對自身發展的約束。銀行要適時調整經營計劃和考核指標,把對下級行從考核總量和份額,向更多的考核盈利能力轉變。從歷史來看,恰恰是經濟下行期而不是繁榮期,才是銀行業轉型的最佳時期,只有這時銀行轉型的壓力最大,動力也最足。 此外,建議監管部門適時放松對銀行存貸比的考核。目前,資本充足率對銀行經營的約束力得到比較明顯的體現,全社會的融資結構也在日益多元化,銀行間接融資一支獨大的現象已是一去不復返,通過放松存貸比監管,有助于緩解銀行業的存款競爭壓力,有助于銀行業的有序發展,同時又不會影響到全社會的融資,應該說各方面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