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中國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年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增速令全球各國望塵莫及。大規模真金白銀的確驅動了國內經濟的一路迅跑,同時也沉淀下來了可觀的生產能力。問題的關鍵在于,由于過低的產能利用率,我國長期積壓而成的生產能力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釋放,產能過剩由此構成了我國制造業的一大硬傷。 按照全球制造業認同的一般標準,當企業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時,就表明設備閑置過多,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產能過剩。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僅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當前工業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業71.6%的平均水平。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的24個行業中,有22個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而鋼鐵業是制造業產能過剩“大戶”。 據國家發改委預測,今年我國鋼產量將達到7億噸,而當下國內外市場對中國鋼鐵的需求最多只有5億噸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鋼價已跌破了很多鋼鐵生產企業的完全成本,但鋼鐵企業依然還在開足馬力,乃至目前國內鋼鐵企業的產量都維持在月均6000萬噸以上的歷史最高位,鋼鐵業的未來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壓力絲毫也不輕松。根據國際知名咨詢公司AlixPartners發布的《2012年中國汽車行業展望》研究報告,中國汽車行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已從2010年的85%下降到今年的大約70%,低于國際汽車界認可的75%的盈虧平衡點。國內汽車產量已突破2000萬輛,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行業預測報告,到2015年中國汽車業產能將達到4000多萬輛,與此相對應,即使未來五年國內市場需求按10%的增速計算,到2015年也才有2908萬輛的市場需求規模。 作為國內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家電業的產能并沒有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優勝劣汰,反而粗放型擴張愈演愈烈。目前我國彩電產品占全球產能的80%,空調器占全世界產能的70%,冰箱占全世界產能的50%,洗衣機占全世界產能的40%,絕大多數小家電產品80%以上的產能也在中國。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受到“家電下鄉”等政策因素的刺激,國內家電產能近兩年以30%以上的速率加快擴張,遠遠超過了10%至15%的正常速率。 除了傳統行業外,新興產業中的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用多晶硅等部分行業也暴露出了產能過剩的疾患。在全國500多家光伏企業中,三分之一的中小企業產能利用率在20%~30%,而當前國際市場上光伏行業的市場需求總共只有月30GW左右,但實際產能高達40GW至50GW,其中80%的產能集中在中國。 從短期來看,產能過剩已直接導致了制造企業“去庫存”壓力的加速聚積。據匯豐PMI的分項數據,企業成品庫存指數目前已創下2004年4月匯豐PMI數據調查開始以來的最高值。而據官方PMI數據,在今年8月成品庫存指數已抵達歷史最高水位后還將延續升勢。嚴重性還在于,在高庫存下,企業仍要把產品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致使應收賬款大增,反過來影響企業的資金流,企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截至8月底,在滬深制造業上市公司中,總共積累起來的應收賬款達驚人的8900多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47%。不僅如此,在高庫存面前,企業的市場議價能力被大大削弱,最終只能通過頻繁降價來加快“去庫存化”,這將反過來制約生產價格的回升空間,進一步惡化企業的經營生態。 大而不強,是產能過剩帶給中國制造業的長期痼疾。比較發現,雖然今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入圍門檻的增速都高于美國企業500強,但利潤增幅卻連續3年低于美國企業500強,其中去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凈利潤和人均營業收入分別只有美國企業500強的39.5%和50%。之所以如此,關鍵就在于中國制造企業在全球產業鏈條中始終處于加工制造的低端領域,由此也決定了中國制造業的行業質量。資料表明,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僅為26.23%,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分別低22.99、22.12及l1.69個百分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制度的頂層設計依舊偏向于激勵投資、地方政府對GDP存在著十分強烈的沖動并對重復建設樂此不疲,以及民眾收入未能顯著提升的大環境下,依靠內需來消化產能過剩的作用仍將微不足道。不僅如此,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讓歐美等國停下了高負債和高消費的經濟增長腳步,從而對出口導向特征明顯的中國制造業必然形成強硬的結構性制約,中國制造業試圖借助外力擺脫產能過剩的痼疾將非常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