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發布通知,要求深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進一步提高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爭取實現90%的病人看病就醫不出縣域等目標。(9月25日《京華時報》) 一個人要正常地活下去,醫療服務是一種基本需求,這是時常被忽略的一點。相反,在另一種觀念里,醫療是一種消費,沒有錢,你有什么資格來享受這種服務呢?而正因為貧困落后之地缺少這種消費能力,我們也不愿意把好的醫療資源投入到這些區域,所以才造成了基層地區不具備治大病的能力。 如果承認,生命是平等的,落后地區與先進地區的人一樣,在基本需求這件事情上,享有同樣的權利。那我們怎么解釋,為什么在一些富裕之地,醫療資源嚴重過剩?而在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醫療資源尤其是治大病的醫療資源嚴重匱乏? 表面看來,是無形的市場推手造成了這種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但實際上,醫療市場化、生命貨幣化,我們整個社會被商業經濟嚴重綁架,才是造成這種懸殊結果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一些地區醫療條件總是落后,難以引進人才,造成發展乏力的局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地區醫療的基本保障沒有做好。在缺醫少藥之地,人們一旦生了重病急病,基層醫院往往束手無策,你只能往城市里送,在轉院奔波和異地就醫過程中,農村和鄉鎮居民要承擔比城里人更高的看病成本和風險。 值得慶幸的是,政府開始意識到這種落后與發展不均衡的狀況,進行了積極的糾偏。為什么衛生部現在有底氣喊出“爭取實現90%的病人看病就醫不出縣域等目標”?這是因為在過去三年的新醫改中,縣醫院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資金及政策扶持。到今年年底,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至少有1所醫院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水平,他們將成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的龍頭和中心,有條件實現大病不出縣。 “看病不出縣”是一種人權理念的進步,不但能夠為邊遠地區的民眾節約更多的看病成本,還有利于降低人們看病的意外風險,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從這種積極的變化中,我們看到生命得到了尊重,公民尊嚴得到了提升,以人為本理念正在得到落實。 近年來,在郊區興建較大規模的新型醫院,在英國等國家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這樣既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均衡分布,郊區的空氣、環境也有利于病人的休養康復。中國大城市里的三級醫院、“三甲”醫院,作為存量優質醫療資源應繼續發揮優勢作用,但僅有這些存量資源是遠遠不夠的。下一步,應當考慮將增量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配置在中小城市,一些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輻射度較高的縣城,只要具備相應的條件,也可以建成自己的三級醫院甚至“三甲”醫院。 總之,要實現90%的病人看病就醫不出縣域的目標,一方面要強化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對農村醫療資源的支持、帶動;另一方面,要將增量優質醫療資源更多配置在大城市之外,更切近、充分地滿足中小城市和農村居民的就醫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