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追趕民意支持率的羅姆尼近來多次忙中出錯,最新一次失語將美國近一半選民都給得罪了。
“不管我們干些什么,有47%的美國人都會把票投給奧巴馬,這些人靠政府養活,不交聯邦個人收入所得稅,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可享受醫保、食品、住房等各種福利……”不過,這段羅姆尼在不知情時被拍攝的視頻也顯露,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篤信“滲透效應”經濟學。
為了挽回影響,羅姆尼在“失語門”出現當晚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以期挽回影響。拋開選票因素不論,羅姆尼的這段真心話倒是恰恰體現了民主、共和兩黨在經濟理念上的分野,或者可以說是體現了這個大選年“滲透效應”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之爭。盡管羅姆尼沒有直言,其實贏得今年大選的關鍵在于兩黨如何說服尚未決定投票歸屬的獨立選民接受各自的經濟理念。
“滲透效應”經濟學的影響力在里根總統執政期間陡增,其主要特征是倡導小政府、大市場、低稅收、弱監管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希望通過降低稅率和減少監管來讓企業受益,并希望企業家積累的財富能向社會普羅大眾“滲透”。羅姆尼和副總統候選人瑞安提出的大幅減稅、廢除奧巴馬醫改、廢除金融監管等主張都是“滲透效應”經濟學的今日版案例“關鍵不是要讓政府去進行財富再分配,而是幫助創造財富。”瑞安近日的表態是對“滲透效應”經濟學實質的絕佳闡釋。
羅姆尼使用的“47%”這個數據透露出“滲透效應”經濟學給美國社會版圖帶來的嬗變。盡管美國的公共債務已經達到驚人的16萬億美元,美國兩黨都在大談減稅,共和黨要給100%的人減稅,民主黨要給98%的人減稅。“這個國家是怎么了?我怎么不用交稅?”這是筆者一位有良知的美國老年朋友的困惑。
在奧巴馬等民主黨總統任內,美國的社會福利不斷擴張,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的統計顯示,美國當前有49%的民眾得到聯邦政府的各種福利項目,而在1980年美國僅有30%的民眾得到各種政府福利。有研究顯示,食品券和失業救濟是撬動短期經濟增長最有力的工具。畢竟,美國的政客不用對政府高赤字負責,但卻需要對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率直接向選民負責。
描繪未來美好圖景是美國政客的長項,直言不諱地亮出政策底牌會讓美國選民反胃又反感。作為美國兩大政黨之一的共和黨又稱“老大黨”(Grand
Old Party),克魯格曼在羅姆尼“47%”言論出世后,將英文中間的單詞換作也是以字母(O)開頭的“有產者”(Owners),成為“有錢人之黨”(Grand
Owners 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