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求擴充外需市場通道的同時,致力于貿易轉向以及出口的轉型升級,是當下中國產品出口需求空間受到前所未有的擠壓和抑制下的不二選擇。只要把握好節奏和選擇好適當的策略,盡早實現服務貿易出口對制造貿易出口的替代,就能最大限度地縮短這個“陣痛”的過程。
從1月的同比負增長,到2月快速拉升至18.3%,再到8月回落至2.7%,我國出口貿易在今年前8個月劃出了一道令人尷尬的“哭泣曲線”。由于美國經濟增長復蘇乏力,歐債危機覆壓之下的歐洲經濟一蹶不振,可以預期未來我國出口還會繼續收斂;而拉長觀察時間則不難發現,中國出口增速處于下降通道已經持續一年多了,其對經濟的拉動力一直處于負值區間。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扭轉,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
以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為主打是中國出口的最主要結構性特征,這種出口模式一般是建立在國內低價格要素的充分供給以及國外市場旺盛需求基礎之上的。然而,由于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價格的上漲,中國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已日漸式微;與此同時,伴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啟動以及周邊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追趕策略的實施,中國產品的出口需求空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和抑制。
在如此內外交困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鍛造與激發出口貿易的“正能量”呢?
出口增長的恢復無疑需要出口退稅政策的支撐,只不過政策激勵的重點應歸位到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的機電與高技術產品上,同時兼顧國內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相關行業和產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由于出口增速下降伴隨著進口增速的減緩,(1至8月我國進口增速僅3.8%),因此,外貿政策的調整還必然考慮到要刺激進口,但基于來料加工進口占我國進口總量在50%左右的事實,決策層應將擴大進口的重點放在以提振內需而引起的大規模產業改造或產業升級的需求上,以此營造中國出口的未來競爭力。
除了貿易轉向政策之外,財政、貨幣與匯率等配套舉措也能對出口起到“輸血”和“穩壓”的作用。盡管今年以來財政收入較上年同期有顯著下降,但依然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從而為企業尤其是外貿行業預留了一定的結構性減稅空間。由此,筆者認為,政府完全可以通過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措施來緩解外貿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在貨幣與匯率政策方面,今年以來雖然人民幣升值步伐放緩甚至出現大幅貶值進而對出口行業形成一定的利好支撐,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的加大也意味著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外匯風險,如果應對不足,可能會顯著壓縮企業的盈利空間。為此,在要求企業主動提高外匯風險識別和應對能力的同時,政府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加強對企業的匯率保險服務,對匯率波幅超過一定程度的損失給予補償。另外,在海關政策方面,可以考慮給予出口企業三個月擔保前提下的先放后稅、簡化先征后返等優惠政策,同時簡化加工貿易成品內銷審批業務手續。
毫無疑問,與政策的刺激與保證相比,扭轉和稀釋中國企業對發達經濟體的出口依賴度無疑是更具戰略價值。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企業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占比分別在17%左右,對日本出口占比7%左右,美、日、歐三者合計超過40%,出口市場的集中程度可見一斑。這種失重的結構不僅形成了中國出口企業被發達經濟體所“綁架”的事實,而且非常容易招致外貿摩擦。因此,分散出口風險和實現出口貿易的多元化是中國企業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基礎工業薄弱的東盟國家各國對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機械電子設備、車輛和化工產品等需求旺盛,東盟十國可以作為中國企業海外貿易的理想“沃土”;另一方面,非洲國家每年要花1700億美元用于進口,并且約83%的GDP(4600億美元)都用于消費,幾乎所有非洲國家對輕工、紡織、服裝、五金、鐘表、床上用品、家電、電子等產品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普遍依賴進口。由于中國的出口產品其附加值都比較低,科技含量相對不足,因而在非洲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中國企業可以深挖非洲市場的需求空間。另外,目前拉美地區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2萬億美元,有著巨大潛力,而且中國與拉美國家政治、經貿關系處于不斷改良之中,這對國內企業重點拓展拉美市場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在尋求擴充外需市場通道的同時,致力于出口的轉型升級是中國企業的必修之課。盡管在出口萎縮的生態中企業會強烈感受到轉型升級的“陣痛”,但只要把握好節奏和選擇好適當的策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這個過程。為此,一方面,要利用現階段我國就業總量壓力逐漸緩解的有利時期,加快推進外貿產業轉型步伐,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另一方面,要利用國家較為豐富的財政實力,加大對產業研究發展的扶持,促進新技術的應用,加快產業升級改造步伐。同時要加大服務貿易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可以考慮建立服務貿易出口促進專項資金,建立服務貿易的自由貿易區并提供稅收優惠等,以盡快地實現服務貿易出口對制造貿易出口的替代。
作為可以撐大中國未來出口半徑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理應成為外貿專項政策和其他各種政策傾力支持和扶持的重點。從目前來看,盡管由于國有企業出口顯著下滑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優勢消失導致了整體出口步伐的顯著放緩,但民營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和效率依然不減。資料顯示,今年前八個月,民營企業出口額已達到出口總額的36.3%,同比增長16.7%,大大跑贏全國7.1%的增速。民營企業顯然已經成為穩定我國外貿出口最能倚重的主體。管理層若是在能源、鐵路、電信等領域為民營企業釋放出更大的投資空間,就能打造出支撐民企未來出口的更寬闊“基地”。同時,還應繼續在稅費、融資、用工和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的商業環境,為民營企業的出口蓄力造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