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放緩、擴大內需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事關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無疑被賦予了更多的積極意義。據媒體日前報道,在歷時8年的爭議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有望在今年10月推出。據悉,國家發改委已經完成了
《方案》初稿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深入征求部級以上官員對
《方案》的意見。 收入分配改革是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不過就當前而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呼吁要進行收入分配改革,而在于如何進行改革的頂層設計。據透露,《方案》共涉及十大問題,包括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工資正常增長和最低工資標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收益分享制度、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管理以及公務員津貼補貼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等。 對于當前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路徑的闡述,相信很多人是表示支持的。但是,為何歷時8年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會遲遲難產?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牽涉到了各個部門利益的博弈,各部門對收入分配改革的意見分歧依舊較大。據了解,負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部門包括:發改委、財政部、民政部、人社部、央行、國資委、稅務總局、統計局等。
提高國企特別是壟斷央企的利潤上繳比例,限制國企高管和部分員工過高的薪資水平,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長期難點和焦點問題。雖然中央已經在多個文件中確定了改革的方向,大多數部委均贊同《方案》應規定通過較加大幅度提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以彌補社會保障等民生開支的資金缺口,但是也有相關部門表示反對。國企利潤上繳的比例到底是高還是低?據統計,2009年國企實現利潤1.3萬億元,2010年國企盈利近2萬億元,同比增長37.9%,利潤上繳比例應為5%—10%,但2009年的上繳比例僅為6%左右,2010年更是降至2.9%。而目前上市公司向股東分紅的平均比例在40%左右。在其他一些國家,國有企業上繳的紅利一般為盈利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有的甚至高達盈利的80%—90%。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企上繳的紅利目前主要在企業體系內部轉移,沒有明顯惠及民眾。《2011年預算執行情況與2012年預算報告》顯示,2011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總量為800.61億元,支出769.54億元。其中,723.6億元又以各種名目返回給了央企,而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于社會保障等支出的只有40億元,僅占國有資本經營支出的5.2%。因此,有關部委的學者建議,《方案》應明確規定將國有企業利潤上繳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還要明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要直接納入公共預算,并且只能用于社會保障和民生支出。 顯而易見,當前的收入分配改革之所以難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然而,收入分配改革已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整體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中國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不管國企、央企目前爭議分歧有多大,改革是唯一出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不可等閑視之,否則將加大中國整體改革和社會穩定所面臨的風險。筆者認為,在改革過程中,要遵循“有進有退”的原則,一要打破壟斷,進一步推動降低行業的進入門檻,促進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二要體現機會平等的內涵。只有從起點上解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問題,才能使得二次貧富差距進一步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