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名據說是高富帥的小伙,花了20萬元拍得了兩瓶白葡萄酒,但將其中一瓶當場砸碎,聲稱這么做是為了支持國貨。 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明明是自個兒的事情,卻一定要把一個宏大的時代主題拉下水,感覺如此一來,個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比較有格調的事情。殊不知,一個很宏大的時代主題,被這么一搞,反而讓這樣的時代主題很沒格調。就像這個高富帥的舉動,自己倒是出了風頭,國貨卻充當了冤大頭。砸洋酒與自己沒有一毛錢關系,卻還被拿來擦屁股。 支持國貨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人選擇最省事的、也是最民粹的辦法,就像國產汽車競爭不過人家外國汽車,但我們仍有辦法表達阿Q式的勝利,在一個愛國無罪的場合,砸了它。當然,砸酒比砸車更有品一些,因為前者砸的是自己的酒,后者砸的是別人的車。不過,這個有品,也僅僅是如此了。正如網絡上所言,支持國貨,但要杜絕二貨。此事的荒謬也許可以這樣來形容:就在前幾天,國內一個省會城市剛建起不到一年的大橋塌了,難道這橋脆脆,是因為國人沒有把外國的橋砸了給予支持嗎? 即使是言必稱WTO的時代,即使是保護主義位居守勢的年代,支持國貨仍然是一個感情正確的決定。支持國貨,對于國內公眾而言,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但在情感之外,公眾也還有智商,國貨不能做得太差,更不能是昧著良心制造出來的,否則是沒有理由要求公眾不崇洋媚外的。事實上,背靠著13億消費者的巨大市場,國貨是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是可以產生自己的明星品牌的,但這一切都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國貨當自強。國貨只有當自己不是阿斗時,才可以要求消費者作力挺自己的孔明先生。 顯而易見,我們在發力的時候選錯了對象。如果砸了外國紅酒,國產紅酒就能一飛沖天了,我們也不用歷時百余年、含辛茹苦地摸尋現代化路徑了。對于國貨,缺的已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舉動,不是一個響徹云霄的愛國口號,而是實打實的在質量、品質、服務乃至價格方面的競爭力。國貨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是一個契約關系,你提供給我好的商品和服務,我為此買單。在這個契約關系的背景下,接下來才是一個民族感情的關系,只有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國貨才能夠獲得長遠的發展。否則,消費者動了感情,換不來國貨制造商的真心,又怎么好意思讓消費者支持國貨呢? 或者,支持國貨只是一個噱頭,這只不過是千百年來一直上演的石崇斗富故事。這樣的故事越多,我們國家的現代化程度就越是虛弱。因為現代化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物質條件的現代化,更是人的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