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北路上老牌店春天百貨“關門”消息引發關注。在筆者看來,春天百貨關門與否,是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正常選擇,沒必要過于關注,但此次關門消息傳出后各界反應倒頗值得思考。 在上海,春天百貨的知名度不算高。位于四川北路南段的這家商店,經營面積約8000平方米,1996年開始營業,2002年底時進行過二次裝修,此后經營情況一直不如人意。總體來看,春天百貨的經營困境也是很多中檔百貨商場正在面臨的問題,所以就市場規律而言,春天百貨關門是再正常不過的企業行為,換作別的中檔百貨商場,也會作出同樣的選擇。 在上海成千上萬的商戶中,“開開關關”的事何其頻繁,為什么春天百貨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呢?恐怕還是因為它所處的區域是四川北路。作為市級商業街,四川北路一度在上海乃至全國消費者中頗有口碑,“走走逛逛其他路,買賣請到四川路”的說法,足見當年的景氣。但隨著新商街商圈的興起,四川北路商業因熱點分散、特色不明顯等問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春天百貨等傳統商場紛紛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局面。可見,與其說媒體和公眾關注的是春天百貨,不如說關注的是四川北路的未來發展。 春天百貨的命運確實和四川北路的未來聯系在一起。來自四川北路綜合開發辦的消息稱,春天百貨并非徹底關門,而是進行歇業調整,商場的外立面、內部結構、商品定位都會變化。此外,春天百貨歇業調整還是四川北路南端轉型的一個著力點,因為根據2009年出臺的相關發展規劃,四川北路將形成北、中、南“三區段”的功能布局。 聽到這條消息,很多有“四川北路情結”的消費者或許會松一口氣,因為春天百貨不會消失,而是將以新面目出現。但是,來自官方部門、權威部門的消息終究“慢了一拍”,直到媒體表示出關注后,才出來告知春天百貨歇業的真正計劃。筆者覺得,為什么不能在歇業前就把這樣的方案公布于眾呢?近年來,外界對四川北路的關注度始終很高,但由于缺乏相應的信息披露和提前告知,改造很容易引發誤會和質疑。筆者覺得,下一次來自權威部門的消息可以早一些、全一些,這樣才能更好地回報那些關心四川北路發展的消費者,也更好地推動具體項目的開發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