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臨的是歐元區脆弱的外部環境,希臘、西班牙等國的債務風險進一步蔓延,擠壓著意大利的恢復空間。各方風險的進一步疊加和惡化,又進一步增加市場對歐元區二次衰退的擔憂。意大利一旦長久深陷重度衰退而難以走出,歐元區也很難獨善其身。” 如果你想擁有一座宮殿,最近有個天賜良機:不用軍艦,也不用革命,只用money即可辦到。這不是玩笑,意大利總理馬里奧·蒙蒂(Mario
Monti)手頭有一堆房源:13世紀中期的奧爾西尼古堡、18世紀的威尼斯迪耶多宮,以及米蘭時尚區的博利斯瓜爾多宮等17處房產,都有機會入手。蒙蒂手上有價值420億歐元的不動產可賣。他就想要錢,而且是現金。 他不是敗家子,但他要還債,他想到了變賣家產。但市場對他能不能賣掉毫無信心。最接近的例證是,意大利二季度商業地產幾近崩盤,交易驟減超過90%,全國僅2處樓盤交易,遠低于一季度的56處。而他領銜的政府,目前已欠下約2萬億歐元的公共債務。不幸的事卻接踵而至:外國投資者在逃跑,去年6月份50%的公共債務是外國人買的,4月份已經減少到36.5%,連在歐洲長袖善舞的高盛,二季度也一舉削減了92%的國債持倉量;GDP也在下降,二季度GDP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減了2.5%,創2009年以來最大跌幅。 蒙蒂遇到的是信心危機,投資者嚴重缺乏這“比黃金更重要”的信心。他是學院派經濟學家,也曾擔任歐盟委員會前委員,被譽為“超級馬里奧”,實戰經驗豐富,但運氣卻遠不如他那風流成性的前任。他的前任經歷了經濟超低速增長和債務急劇攀升,2000年到201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0.6%,同一時期債務卻是翻個兒增長。有解讀認為,這是加入歐元區后意大利做了太多貢獻所帶來的惡果,理由是加入歐元區后債務數據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筆者倒不太認同這一解讀。某種程度上說,作為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的意大利,確實為歐元區做出相應的貢獻,但把債務危機單純歸結于此,則有失偏頗。意大利債務危機之因早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就已埋下,只是加入歐元區更加速了危機的爆發。這首要表現為制造業尤其是出口制造業的萎縮,由于勞動力成本過高、稅收和勞務政策缺乏競爭力、研發投入低等因素,制造業受到極度制約,1995年至2007年,出口制造業每小時附加值僅提高了6.6%,德法兩國則分別高達45%和51%。加上老齡化、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其公共支出接近GDP的50%,與之相對應的即是公共債務的增長。 蒙蒂開出的藥方是緊縮。站在歐元區的角度看,緊縮符合政治需要,也符合德法等援助國的期望,但對貨幣政策明顯存在短板的歐元區成員國意大利而言,節支增稅等財政緊縮辦法,對經濟的損傷也不容小覷。6月份失業人數達279.2萬,失業率高達10.8%,經濟下滑導致了失業,失業又進而加劇經濟下滑。盡管減速是調整經濟結構的絕佳時機,但經濟停滯甚至負增長的風險會讓市場更擔憂。蒙蒂在專注緊縮的同時,迫切需要找到促使經濟增長的辦法,需要盡快給市場以信心。 因為,意大利經濟狀況的好壞,更關涉歐元區的政治和經濟大局。意大利面臨的是歐元區脆弱的外部環境,希臘、西班牙等國的債務風險進一步蔓延,擠壓著意大利的恢復空間。各方風險的進一步疊加和惡化,又進一步增加市場對歐元區二次衰退的擔憂。意大利一旦長久深陷重度衰退而難以走出,歐元區則很難獨善其身躲過這一劫數。而歐元區的衰退又進而會降低意大利債務危機解決的幾率。這正是蒙蒂需要盡快找到增長辦法并還市場以信心的外部風險。 那么,蒙蒂需要幫忙嗎?他認為謀求歐洲穩定機制(ESM)購買主權債壓低借貸成本是“不成熟”的辦法,他只需要德國道義上的支持,并不需要經濟上的援助。蒙蒂的邏輯或許是,需要外部幫忙則意味著危機的更進一步深化,意味著意大利已基本喪失獨自解決危機的能力,這或許會帶來更大的市場風險。他斬釘截鐵地說,多數德國人認為意大利已接受了金融救助,然而事實是,意大利連一歐元都沒有要。真如蒙蒂所說,挺過這段重癥監護期,意大利可以一歐元都不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