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設事關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它不僅是黨和政府工作的著力點,也是全社會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解決的大事。保障房不僅要價低,讓一部分人通過努力可以買得起、租得起,還要城市管理者多一份人文關懷。” 最近,一些地方出現保障房建好后“有房交不出鑰匙”的情況。西安市10個經適房項目共推出房源6895套,銷售了3837套,剩余3058套,房源剩余占比44%。南京提供逾萬套公租房,但幾經動員,申請的只有300人。這種情況頻繁發生,已非個案,耐人尋味。 去年以來,以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為標志,房改以來最大規模的民生實事工程拉開大幕。保障性安居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建設工程,去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逾千億元資金補助保障性住房建設,地方配套、銀行貸款、公積金增值收益加土地出讓金按一定比例提取,多渠道籌資約1.3萬億元左右。大規模保障房建設的全面鋪開,既給“穩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又為民生實事譜寫了新的篇章。 現在,大規模的保障房進入第一輪交付期,但在一些地方相繼出現“有鑰匙交不出”的情況。一邊是保障房有房沒人要,另一邊卻是中低收入群體的自住型需求仍然旺盛。多個城市的審計調查報告顯示,出現這一匪夷所思的現象,癥結無外乎幾點,一是申請門檻高,有的省會城市把購買經濟適用房的標準設定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30元,“光開收入證明就要讓人跑斷腿,甚至還要送禮”,苛刻的門檻和繁瑣的手續把大量的“夾心層”拒之門外。南京市對承租公租房的條件是具有常住戶口滿5年,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700元,人均住房面積小于15平方米,幾個條件缺一不可。 二是出于級差地租考慮,地方政府保障房的選址多在較偏地段,居民工作生活不便,導致“鑰匙交不出”。筆者曾到一地級市參觀保障房,因距離主城區30多里,歷史上這里就叫“三十里鋪”。結果房子建好了,交通不配套,城市公共交通與保障房建設沒有協調好,導致路途太遠,許多人寧可蝸居主城區舊房。低收入者在城里的房子雖然小,但可以擺個小攤、開個小店能討生計,“哪怕搞個修自行車的鋪子,也要有人氣”。 門檻太高,路途太遠、配套不夠、審批復雜、戶型不合理等多種因素,導致部分地區百姓望眼欲穿的保障房一登場即遭冷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積壓滯銷的保障房,讓投入巨資的保障房不再徒勞無功,真正把惠民工程落到實處。保障房建設的“常州模式”曾引起全國關注,其下轄的縣級市金壇市市長丁榮余認為,中國需要以保障房建設為開端,發起一場階層融合行動,不能把低收入入人群全部趕往郊外,如果保障房小區成了貧民區,那將人為形成階層封閉和壁壘,不利于社會和諧,甚至會加劇階層對立和沖突。所以,該市的保障房不是建在市中心,就是建在公園旁。市里著名的華羅庚公園旁,新的商品房都按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房。“如果簡單化地把低收入人群趕離多年賴以生存的城市,會帶來新的社會斷裂,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這是讓人欣慰的不與民爭利的城市領導者,更是未雨綢繆的清醒的社會管理者必須要考慮的。 保障性住房建設事關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它不僅是黨和政府工作的著力點,也是全社會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解決的大事。保障房不僅要價低,讓一部分人通過努力可以買得起、租得起,還要城市管理者多一份人文關懷。保障房作為各級政府最大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要真正把便民惠民利民放在首位,要真正從被保障對象的角度來精心選址,充分考慮他們的就業、生計、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配套問題,而不是哪里的地便宜就在哪里建,真正用心、用情,才能使這項惠民工程真正發揮應有的效益,保障房交不出鑰匙的尷尬才能得到切實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