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笑話,比爾·蓋茨走進咖啡店的時候,咖啡店里的每一位顧客的平均身價都能達到千萬美元。
在小學課本上學到的平均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很難起到參考作用。最近,兩則新聞貽笑大方: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稱,全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平方米;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2》宣布:截至2011年8月,中國家庭資產平均為121.69萬元,城市家庭平均為247.60萬元,農村家庭平均為37.70萬元。
相信這兩個大學的研究報告的統計數字應該是準確的,只不過,他們在公布數據的時候單獨將平均數拿出來說事兒,并不科學,同時需要看的至少還有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單靠一個小學生都會的算術平均數是不能體現報告水平的。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投資理念上。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股市投資的平均收益在20%左右,即使在現在這樣的市場,也有人這么堅持。這個平均收益率是什么概念呢?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4.81%,巴菲特近5年的復合收益率9%。不知平均收益率在20%左右的投資者,是不是完全統計了自己所有股票的信息,最高收益和最低收益分別是多少?
為了面子吹點牛無可厚非,但要是真信以為真了,就對自己的投資不太負責了。
平均數在考慮投資問題上并不是一個很值得信賴的算法。比如三年平均凈利潤,或者主體業務平均收入,又或者是平均營業外收入,這樣的算數平均數如果出現在企業的財報中,投資必須仔細研究下這三年分別的收入情況是怎樣的。如果三年之中數字起伏很大的話,這樣的平均數就有粉飾太平的意思。
在財務指標分析中,也有一個常識,如果指標波動大的話,需謹慎考慮平均數是否有效。比如總資產周轉率,如果資金占用的波動性較大,企業就應采用更詳細的資料進行計算,如按照各月份的資金占用額計算,不能用期初與期末的算術平均數作為平均資產。
因此,平均數對投資者而言并不是一個非常科學的算法。在對兩份明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研究報告腹誹之余,也得不斷提醒自己,在計較這兩份報告的不科學的同時,也別因為想看到美好理想成真,掉入了只會看平均數的不科學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