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信用債市場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規模躍居全球第三,有效帶動了直接融資的發展。2011年,我國非金融企業信用債發行額達到2.26萬億,其中僅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額就達到了1.84萬億。而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我國信用債市場在實現如此迅猛發展的同時,至今仍保持著“零違約”的紀錄。 客觀地來看,這種“零違約”現象一方面是源于信用債市場創新性的制度設計和市場發展初期的“高準入門檻”,另一方面也與我國經濟整體上的良好發展形勢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總體寬松的宏觀流動性為企業業績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條件。 但長期來看,有市場就必然有風險。信用債的發行是以發債企業的信用狀況為支撐的。而企業信用狀況難免因為自身的或外部的原因發生變化。一旦單個企業信用狀況發生惡化,自然就存在違約的可能。因此,信用債市場的違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信用債的違約風險還有進一步放大的可能性。 企業支付債券本息的最終還款來源是未來現金流。企業未來現金流又包括經營現金流、投資現金流和融資現金流。而在經濟下行環境下,非金融企業將普遍面臨這三種現金流增長放緩,甚至減少的壓力。而一旦經濟周期轉為下行,銀行的信貸審批將更為嚴格,同時資本品的價格和流動性也將下降。這將導致企業通過抵押借款或變賣資產來償還前期債務的能力進一步下降。因而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債券市場在經濟下行階段出現違約率上升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以公司債券市場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歷次嚴重的經濟衰退無不伴隨著公司債券違約率上升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投資過熱行業和周期性行業受到的沖擊尤為明顯。根據標準普爾公司的數據,本輪“次貸危機”中,美國公司債違約率從0.49%上升到5.71%。其中,機械制造業的公司債違約率達到10.18%,林業及建筑業的公司債違約率更達到了21.15%。 目前,我國的宏觀經濟呈穩中趨緩態勢,尚不會對信用債市場產生嚴重的系統性沖擊。但經濟增速回落仍難免引起債券違約風險上升。對于這種客觀規律,應該予以承認并正確對待。 即使在經濟下行期,目前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仍遠好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目前我國信用債市場上的發行企業多數是擁有跨周期持續成長能力的優質企業。即便出現個別違約現象,也不應改變對中國信用債市場發展潛力的長期信心。而且債務融資領域的恐慌與經濟下行往往是相互影響的。在美國的數次經濟衰退中,公司債違約率抬頭的跡象甚至早于經濟增速的回落。可見,保持債券市場信心本身就具有維護宏觀經濟穩定的效果,反過來又可以增加債券市場的安全性。 對于可能出現的違約事件應當堅持用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處理。在債券市場發展過程中,個別企業違約風險放大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沒有必要讓“零違約”的紀錄成為發展債券市場的一種負擔。個別企業因信用狀況的變化而違約并失去繼續發行債券融資的能力,這本身就是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同樣地,投資者也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對這種風險進行管理。比如,投資者可以在事前通過信用風險緩釋技術實現風險的轉移,也可以在事后通過持有人會議保障自身權利,并通過有效的債務重組減少損失。 應當以可能出現的違約事件為契機,提高投資者的風險管理能力。債券的合理定價最終要依賴對于信用風險的準確計量。在沒有真實違約案例的情況下,企業信用級別的評估、債券價格的確定、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的測算等都會受到比較大的限制。盡管我們可以采用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等手段對信用風險進行模擬的測算。但模擬試驗中對多個經濟變量變動方式及變量間互動效應的假設還是很難與實際情況完全一致。因此,出現個別的真實違約案例對債券市場來說也是一種寶貴的經驗。 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不可能以理想化的標準來要求債券市場永不違約。特別是在經濟下行階段,對待信用風險及可能出現的違約事件,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及時預警和化解風險才是關鍵。
|